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前言】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准确测量、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本着数据完整、理论通用、内涵直观的原则,建立了“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及其分析模型,对“数字鸿沟指数(DDI,Digital Divide Index)”进行跟踪测算和研究。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0》是第六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继承了前此报告主体框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对2009年中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扩散状况和数字鸿沟演变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在考察内容方面,鉴于性别间数字鸿沟已基本消除,2010年的报告不再单独测算性别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
在考察变量方面,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
【总体概况】(一)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继2008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民大国之后,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又取得了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一是网民总数突破3亿,到年底达到3.84亿人;二是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第一次真正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图6.82003-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发展在2006年普及率达到10.5%后开始进入加速扩张期。
2007-2009年三年的扩张幅度分别达到5.5个、6.6个和6.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网民总数分别达到7300万人、8800万人和8600万人。
预计这一加速扩张趋势将延续至整个“十二五”期间,2015年后扩张速度会明显放缓。
除农村网民规模、宽带网民规模继续扩大外,手机上网人数的快速成长也是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2009年农村网民人数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
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获得飞速发展,2009年底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不过,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只有3070万。
同时,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互联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继续快速提高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34.6台,比上年增加4.6台,增长14.5%。
全国居民家庭计算机保有量约为1.46亿台左右,比上年增加2000万台,增长16%。
图6.9 2002-2009年中国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台)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5.7台,比上年增加6.4台,增长10.9%,继续处于快速扩张期,预计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大幅度增加。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为7.5台,尚没有达到快速扩张的临界点,虽然增长速度较快(比上年增加2.1台,增长速度达到40%),但与城市间的绝对差距仍然呈现继续扩大态势。
城乡计算机差距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地区间的计算机差距快速缩小。
(三)固定电话出现全面衰退继2007年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和普及率双双首次出现下降之后,2008、2009年固定电话继续出现全面衰退。
图6.102003-2009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及普及率2009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1369万户,比上年减少2712万户。
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3.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四)移动电话普及继续快速发展与固定电话出现全面衰退的情况相反,2009年移动电话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增长势头。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47亿户,一年中增加了1.06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比上年增加了7.8个百分点,增长16%。
图6.112003-2009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及普及率(五)家庭彩电基本接近饱和,城乡、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21.4台,比上年增加6.8台。
全国家庭彩电保有量约为5.1亿台左右,约比上年增加3300万台。
图6.122003-2009年中国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台)2009年家庭彩电拥有量的大幅增加主要靠农村,得益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
当年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增加近6.8台,创历史新高,而城市仅增加了2.8台。
这表明在城市彩电逐步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彩电市场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同时,这一结果也大大促进了城乡彩电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六)中国依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基本消除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9,表明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看,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继续呈下降趋势。
2004-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缩小了22%。
图6.132004-2009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中国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
2009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56(即表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城市落后56%),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0.42(即表明最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42%)。
【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城乡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代表城乡数字鸿沟的大小,由城乡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普及率五个相对差距指数构成。
其中互联网、计算机、彩电各占1/4权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各占1/8权重。
为适应对比分析需要,在进行城乡数字鸿沟分析时,同时测算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但在合成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时一律使用相对差距指数。
(一)城乡互联网差距城乡互联网差距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的差距。
城乡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互联网)以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主要指标,考察城乡互联网数字鸿沟。
2009年城市网民总数达到27719万人,比上年增加6379万人。
城市网民普及率达到48.3%,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增长近30%,表明互联网在城市居民中的应用正处于加速扩散期。
农村网民数量继续大幅增长。
2009年底,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0681万人,比上年增加2221万人,增长26%。
农村网民普及率达到14.7 %,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
与前两年相比,2009年农村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使得城乡互联网差距有所扩大。
图6.14 2005-2009年中国城乡网民普及率(%)[1]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网民普及率高出农村33.6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拉大了31%。
从相对差距看,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3.3倍,城乡之间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0.70(即农村落后于城市70%),表明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与上年相比,城乡数字鸿沟指数略有扩大。
(二)城乡计算机差距城乡计算机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的差距。
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
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PC)是用来考察城乡计算机数字鸿沟的主要指标。
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65.7台,比上年增加6.4台,增长10.9%。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7.5台,比上年增加2.1台,增长近40%。
图6.15 2004-2009年中国城乡百户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台/百户)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比农村多58.2台,差距比上年继续扩大4.3台。
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计算机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期,而农村计算机扩散尚没有到达加速扩散临界点。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8.8倍,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0.89(即农村比城市落后89%),表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计算机应用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上看,2002年以来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有缩小迹象,但幅度不大。
(三)城乡固定电话差距城乡固定电话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固定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
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固话)以城乡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考察指标,考察城乡固定电话数字鸿沟。
由于越来越多的居民使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用户开始进一步减少,这一现象被称为“移动替代”。
2009年全国城乡固定电话用户都进一步减少:城市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1178万户,比上年减少2022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0191万户,比上年减少690万户。
图6.162004-2009年中国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部/百人)[2]2009年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4.1%,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也是中国城市电话扩散历史上连续第三年出现普及率下降。
2009年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4.3%,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绝对差距为19.8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3.3个百分点,缩小幅度达到14.6%。
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从2002年的13.1个百分点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27.8个百分点,2006年出现徘徊,之后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缩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固定电话接近饱和以及移动替代现象而出现普及率下降。
从相对差距看,2009年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0.58(即农村落后于城市58%),表明城乡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从变化趋势看,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在2004年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缩小趋势。
(四)城乡移动电话差距城乡移动电话差距是指城乡居民在拥有和使用移动电话方面存在的差距。
主要考察指标是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
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城乡DDI-移动)是用来考察城乡移动电话数字鸿沟的主要指标。
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81部,比上年增加9部,增长5.2%。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5部,比上年增加19部,增长20%。
农村移动电话正处在快速扩散期,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也使得城乡移动电话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6.172004-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部/百户)从绝对差距看,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高出农村65.9部,差距比上年缩小10部,一年之内差距缩小了13%,表明城乡绝对差距呈加速缩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