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词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集合,语言通过它表示客观世界的相关事物,因此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运用词汇材料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
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好比没有建筑材料就没有房子。
词汇反映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就一种语言讲,它的词汇越丰富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发达,表现力就越强。
只有词汇丰富,才能满足人们交际中表达各种各样事物的需要。
就一个人讲,他掌握的词越多,他的词汇就越丰富,也就越能确切地表达思想,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丰富自己的词汇,靠有意识地自觉地积累词汇。
①深入生活。
②阅读各类古代的、现代的、文艺的作品。
③加强写作实践词义的性质(背)1、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指明词所表示的是何种事物,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
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示的对象的范围,词义摈弃了对象的个性特征,往往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例:“笔”这个词表示“写字画图时用来书写的工具”,包括各种各样的笔:毛笔、圆珠笔、钢笔、铅笔。
形状不一,颜色各异。
“笔”这个词义概括了各种书写工具的特征,舍弃了毛笔、圆珠笔、钢笔、铅笔等个别书写工具的具体特征。
同样,钢笔这个词也是有概括性的,它概括了各种钢笔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每个钢笔的具体特征。
专有名词的词义也具有概括性。
“李白”概括了各个时期李白的共同特点(籍贯、出生时间、基本体貌特征、父母等主要亲属),“北京”的词义则概括出不同时期的北京共同具有的地理环境、社会变革、人物风貌的特征。
这些特点和特征必须是该人该地各个时期共同具备的,因此也具有概括性。
2、词义的模糊性a、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考察词义有没有模糊性主要看词所表达的事物和相邻的事物有无明确的界限。
词义的模糊性不仅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也来自于人们思维的模糊性。
例:“中午”同“上午”、“下午”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我们并不知道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是“中午”。
“金”——有100%的纯金,也有含杂质的“金戒指”、“金项链”,至于几成算“金”,几成不算“金”,也是模糊的。
作为颜色,“金黄”与“金红”与“金”的界限也不清楚。
B、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近邻事物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模糊与精确这两点在交际中的作用都很重要。
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就不能给现实现象分类,就会产生混淆,但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精确,交际也很难进行。
)(括号内容可不写)3、词义的民族性A、同类事物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
例:Brother——哥哥或弟弟Aunt——姑妈、婶娘、舅妈、姨妈B、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显示出民族性。
例如:“狗”:英吉利人表喜爱,汉语表贬义。
“狼心狗肺”、“人模狗样”;而在英文中,常见的表达有“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 a lueky dog“幸运儿”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由固定的读音和一定的意义结合而成。
例如:“书”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shu”,它的意思是“成本的著作”。
“马虎”也是一个语素,语音形式是“mǎhu”,意思是“不认真”。
凡是语素都应有音又有义,且无法再分解。
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几乎全都借自外语。
语素和词的关系语素和词都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词和语素是一致的。
语素和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结构功能上看:语素是构词单位,是词里的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词是造句单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语素不能。
第二,从意义上看:词表示的意义比较确定,语素表示的意义则比较宽泛。
第三,从语音形式上看:词一般都具有完整、固定的语音结构形式,在词的末尾可以停顿;语素的语音形式并不固定,它往往随着结合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语素只有当它处于一个词的末尾时,才可以停顿,语素本身是不容许停顿的。
第四,现代汉语的词,双音节占优势,而汉语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
字同语素、词的关系汉字同语素、词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这三个术语分属不同范畴。
“语素”、“词”属于语言范畴,是语言单位;“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书写单位。
这是性质的不同。
其次是了解它们在形式上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1、凡是单音节语素或者只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都用一个字来表示,这时候,词、语素、字三者是一致的。
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也是一个词,如“人”“走”等。
2、多音节语素或者多音节词,因为它们的每一个音节都需要用一个字来表示,这时候词、语素、字便不完全一致。
一种情况是:一个字只是一个语素,而不是词,如“语”“妇”等。
还有一种情况: 一个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如“玻”“葡”“璃”“布尔什维克”中的每一个字也都只是字,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
每个单独的字没有意义,合起来才有意义。
3、同一个字有时是词,有时只是一个语素。
例如:我们学外语。
(“学”是一个词)小良爱学习。
(“学”只是一个语素)我们迷了路,不辨东西。
(指方向时,“东”和“西”都是词 )我买了点东西。
(指事物时,“东”和“西”就分别只是一个语素)4、一个字代表不同词或语素,如:“米饭”“厘米”中的米,这样的字代表不同语素。
(有同形同音,还有同形异音,如:重,不同的读法也代表不同语素)5、不同的字的组合表示同一词,如展转——辗转,意义相同。
语素与音节、汉字的关系首先,应弄清楚这三个术语分属不同范畴。
“语素”、“音节”属于语言范畴,是语言单位;“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书写单位。
这是性质的不同。
其次才是了解它们在形式上的关系。
(1)语素与音节的关系:一个语素一个音节:收、羽、音、儿一个语素多个音节:克隆、奥林匹克多个语素一个音节:花儿(huār)(2)语素与汉字的关系一个语素一个汉字:重、远、不、又一个语素多个汉字:咖啡、沙发、阿司匹林多个语素一个汉字:无可见,语素与音节、汉字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对一的关系。
区分词和短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观察(不用背,理解即可)1、看有无粘着语素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合成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包括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
因此只要其中有一个成分不是自由语素,一般是词。
如:“手巾、幽静、仔细、甜头”等,其中有一个不是自由语素,是词。
又如:“饺子、坦率、欢喜、豪华、便宜、语言、民众”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因此可以肯定它们是词。
2、看有无轻声语素有无轻声语素是判定词的另一个标志。
如:“东西、是非、兄弟、烙饼”等,后一个语素轻读是词,不轻读就是短语。
3、看意义有无整体性词的意义是在长期使用中凝固了的,往往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短语是在语言运用中临时组合的,其意义就是内部成员意义的总和。
如前所举的“骨肉”,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这是“骨”和“肉”两个语素意义融合以后产生的整体意义,并不是“骨头”加“肉”的意义,因而是词。
“血肉”(如“浑身上下血肉模糊,伤得不轻”),可见它就是“血”和“肉”的意义简单相加,是词组。
词有整体意义,因而在结构上具有不可分的性质,即词的中间不能加入其他成分,否则就破坏了词义的整体性;短语的意义是临时组合的,不具整体性,因而结构松散,其间可加入别的成分,基本意义不变。
如:白菜≠白的菜白花=白的花吃香≠吃了香吃糖=吃了糖头疼(感到为难或讨厌)≠头很疼(头部疼痛)头疼(头部很疼)=头很疼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合成词也不一定是多音词。
合成词中的儿化词如:“鸟儿、画儿、猫儿”等都只有一个音节,却是两个语素。
形象色彩(背)词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这就是词的形象色彩。
也就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带的由词的构成成分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形态色彩是以某事物的外在形态给另一事物命名。
如:鹅卵石美人鱼马尾松玉带桥声音色彩就是摹拟自然界或人的声音。
如:布谷鸟乒乓球轰隆当啷感觉色彩以由人的器官获取的感觉来描绘事物的情态。
如:冰冷酸溜溜静悄悄动态形象色彩就是以动物或事物的动作、声响来描绘其他事物。
如:垂柳失足用颜色来描写事物的特征::绿洲碧空黄莺、彩带、蓝天白云色彩意义同词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古词往往带有书面语的庄重色彩,而方言词则常常带地域色彩。
甚至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词语双音节化的原因。
1、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
单音节词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同音词,这样就会给交际带来困难,双音节词有助于大量同音词的出现。
2、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因而有时语义难以确定。
双音节词使得词义的表达更加细腻、精确。
3、双音节词读起来有一种乐感,形成一种节奏,悦耳动听。
从多义词的产生和利用来说明义项和语境的关系1、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
一个词的义项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中概括出来的,如果该词只用一个义项就可以解释该词在所有语境中出现的意义,这个词便只有一个义项;是单义词。
如果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项才能把意思说清楚,那么这个词便有多个义项。
是多义词。
例如:“进步”的头一个义项“向前发展,比原来好”,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可以适用,但在“他是一个进步人士”中则不能适用,因此需要另立一个义项:“适合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2、从另一方面看,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多义词的多义变成单义是全靠语境的。
例:“好”(一共有五个义项)①庄稼长得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②我俩挺好的。
(友爱;和睦)③您好!(问候)④好吧!你说了算。
(表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⑤班上坐了好多学生。
(表示“多”的程度)多义词产生的原因:是由语义的复杂性和语言的经济原则决定的。
语言中的词义数以万计,而承担意义的语音(音位、音节)却是十分有限的,用有限的语音去记录无限的意义,必然产生一词多义现象。
词的多义性既减少词的数量,又丰富了词义,是词汇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词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一个词在刚产生时,大多是单义。
使用过程中,有关意义也逐渐用这个词来表示。
是词汇丰富的表现。
2、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语言社会认识到这些联系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来指称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现实现象,而不必另造新词。
3、词义的模糊性使一般词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向外延伸它的功能,因而兼表有关事物,产生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