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符号看地图的文化内涵符号和语言,在我们来说常常是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来接受的,觉得是一种简单的东西,也许从未想到去思考它,重新认识它,实际上语言和符号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与人类文化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去重新认识它们。
符号是构成地图的基本元素,地图的基本性质是由符号的性质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人工符号,地图符号与自然符号&mdash&mdash语言(及其书面形式&mdash&mdash文字)符号有很大的区别,也与其他人工符号(如数学符号、物理符号)不同,但是在符号的基本性质方面它们是一样的。
所有符号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在人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主观世界时,符号都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ldquo没有符号,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rdquo,因而,符号现象及符号运行规律历来就是人类文件中最为基本的现象之一。
正因为如此,符号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日本学者池上嘉彦指出,哲学界有&ldquo把文化作为符号来理解&rdquo的说法。
人们不断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着符号的创造和应用。
哲学家们则热切地探讨着这种活动的原型和本质,这种符号过程的结构及其如何产生人类的文化。
人们依靠一般性符号(主要指语言符号)进行着&ldquo给予意义&rdquo的活动,从自己原先一无所知的周围世界,捕捉未知的、与人类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把它们编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使自我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
这是对周围世界整理的过程,也是建立秩序的过程。
其结果是形成了由符号形式所固定,所维系的主观世界。
这种由符号所产生的新内容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活动。
符号使人们具有了认识客观世界,整理客观事物,建立有秩序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是符号最本质的文化特征。
符号过程一经完成,符号系统一旦确定下来,它就具有了一种&ldquo规范化&rdquo的作用。
因为符号是人类创造的,它不能不带有创造者的观念意识,以符号表现的世界已不再是人们视野之外的纯客观世界,而是纳入人的认识范围,包含人的观念形态的对象。
举一个人们熟知的语言符号的例子:一个人的通讯地址本来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当人们用不同符号系统加以传达时却就出现了差别,用中文写信时,信封上的顺序依次是某国、某省、某市、街道门牌及收信人姓名。
而使用英文发信时,上述次序就完全颠倒过来了。
你不按照这两种符号的规范行事,人家就看不懂,也许你的信件就不能寄达目的地。
这一不同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观念最基本的差别之一:东方文化崇尚国家集体至上,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文化则表现为个人至上的意识形态。
这个例子说明规定了一种符号体系,也就规定了一种文化价值体系,并规定了理解什么、如何去理解的方法。
当然,语言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其发育最为成熟,其功能也最为完善。
其他一切人工符号都只是语言符号的补充,是为弥补语言符号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局限性而创造的辅助性符号系统。
但既是人类创造的符号,它们也必然反映人们的观念意识,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深度。
具体到地图来说,地图所表达的事物不是客观世界的机械再现。
地图上选择什么对象,采用什么指标,反映什么规律和特征,以及运用什么符号形式等等都与制图者的主观意识有关,因而地图信息也不能不带有制图者观念形态的烙印。
这种地图的&ldquo主观性&rdquo既是社会主体文化的反映,也包含着制图者的个性因素。
与此同时,一种地图符号的确立,也就成为规范有关制图工作的&ldquo牢笼&rdquo(符号学家把语言的制约性形象地称为&ldquo语言的牢笼&rdquo)。
这将支配和束缚掌握这一符号系统的制图者的创造活动。
例如,根据地形图图式(即相应的符号体系)制作地图,你就只能按照图式规定的分类方式和范围表现六大要素。
不能在地形图上表现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在地形图上了解人口分布、道路通行能力、货物运输结构、气温和降水&hellip&hellip。
若要表现这些内容,只有另外设定一套符号系统。
由此可见,符号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具有建立秩序的愿望,不断将周围世界的一切整理为有条不紊的系统,于是创造一系列有规则的符号,并遵循这种符号规则去认识世界、表现世界。
另一方面,人类又不能容忍长久安居于一个完全被封闭的世界中。
人们不断地被创造行为所驱动,尝试着局部地甚至全面地改组原来的秩序,于是符号现象不断演化,符号规则更新,新的符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
地图符号也一样,制图者不断根据新的社会需要更新着符号体系,不断创造出新的地图类型和地图形式。
地图符号及其句法关系也在不断的规范化和不断的变革中发展。
这种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深化在地图上的反映。
二、地图对社会文化的表现地图与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地图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看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制,以及民族性、阶级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而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从文化的定义来看,地图的文化属性是极其鲜明的。
地图所反映的对象无非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等。
地图的政治性就是地图的文化属性之一,地图上的内容及其表示方法、疆域国界、国名、地名、行政区划等无不反映出一定的政治观点与倾向。
其次,我们都知道,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可以表现在地图上。
因而就有了极其众多的地图类型,人们可以从地图上了解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人口、人民生活等等社会知识,也能了解地质、气候、降水、植被、环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
地图承载文化知识的能力是极其广阔的。
在普通地图上,虽然反映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一般情况,但却从整体上显示出区域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试对比两个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同类地形图,一幅图上居民地少、等级低,道路质量差,农田零星,而另一幅图上居民地密集,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林木和农田规划整齐,如果在大比例尺图上,则鳞次栉比的大厦、厂房跃然纸上&hellip&hellip。
地图对人类文明程度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分析我国50年代和90年代的地图,可以发现地图符号的数量、类型及使用有了很多不同。
在过去的地图上,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立交桥、高架路,没有停车场&hellip&hellip,而现代地图上这些内容越来越多。
在对比中外交通旅游地图时,这种差别也很明显。
在国内的城市交通旅游地图上,绝大多数都很注意表现公交车辆的线路,而欧洲发达国家的同类地图上却很少表示这种内容,在那些地图上更为着重表示的是公路网、公路里程立交桥、停车场、加油站等等,这无疑是交通发达和交通手段多样化的一种反映。
所以,地图以其符号的类型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表现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地图使用的文化价值&ldquo文化&rdquo的狭义理解,即泛指一般的知识,指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从这一点来说地图也是典型的文化产品。
地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地图的使用日渐普遍,在很多技术工作、研究领域、甚至政府管理部门中地图已成为不可取代的工具。
地图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在于它的信息载负功能及其信息表现的图像化和空间特征。
如前所述,一切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事物都可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只要选择适当的地图,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地图的空间特征和形象化特征,使之具有其他信息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方面由表象性符号构成的地图可以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更快捷、更全面,很方便地从整体上把握地图内容。
试设想一下,要是以语言或文字描述某一地区的地质状况:各种性质的岩层以什么形式分布、相互交错,表现出一个被破坏了的褶皱的延伸方向&hellip&hellip。
当人们读完这一长篇文字,只能得到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但如果有一幅相应的地质图,人们认识这些相同的信息,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理解要深入得多,并且其印象肯定更为鲜明生动。
另一方面,地图弥补了人们活动范围有限的不足。
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人都不可能亲自踏遍他想了解的区域的每一个角落,而地图却能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地图使人的视野达到任何个人都无法直接达到的广阔空间,并且帮助人们认识视觉本身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建立起清晰的空间信息概念。
因此,地图是不能被其他信息载体取代的文化产品之一。
正如高俊教授所指出,制图工作者自己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并努力宣传,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利用地图开发人们的空间认知能力,使地图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人们使用地图的目的和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
首先,一般读图者使用地图,以获取地图符号直接语义信息为主要目的。
例如,为了外出旅行找一幅地图查一查目的地在什么方向,走哪一条路线,经过什么地方、距离多少&hellip&hellip。
或者在报纸、电视中看(听)到什么重要新闻,翻阅地图看看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背景等等。
其次,为了科学研究或规划等目的使用地图。
研究人员藉助地图不仅一般地了解研究区域的各种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内容,而且可以采用其他地图分析方法和手段,如进行图上统计、量测、作图、计算,以便更深入分析地图内容的数量特征、规律、相互联系,乃至综合评价。
显然,这种用图方式达到了地图更深的信息层次。
此外,我们接触到很多地图爱好者,他们对地图情有独钟。
他们不仅在实践中喜欢查阅地图,而且常常在闲暇时翻阅地图、收藏地图。
一方面在随意的翻阅中增长知识,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形势。
另一方面,他们将浏览地图作为一种消遣和享受,在地图上神游祖国的锦绣河山和世界的广阔天地。
显然,这种用图方式带有明显的自娱性、欣赏性,带有超越物质要求的文化消费性质。
四、地图的审美文化属性任何具有视觉特性的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视觉审美因素。
制作精美的地图,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也以其特有的图像面貌给人们以审美的享受。
艺术性是地图评价标准之一。
无论地图要素内在规律的巧妙表现,地图符号形象及其组合的形式美、色彩美,还是地图外表的装饰,都含有艺术的成份,如果设计得当,制作精致都可以给使用者以美的感受。
地图的艺术性是现代产品综合质量要求的一部分。
由于地图是使用广泛的文化产品,地图的艺术品味作为社会审美因素的一部分,会对人们的审美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薰陶和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