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

《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

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 WORLD2012.12No.6文章编号:1672-1586(2012)06-0075-02中国分类号:P281文献标识码:B《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特点陈荣山(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南京历史文化地图》的编制过程及设计特点,该地图既对研究南京古城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对南京城市的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地图;设计;历史文化TheDesign Characteristicsof Nan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apCHEN Rong-shan(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veying ,Mapping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Co.,Ltd.,Nanjing 210019,China )Abstr act :This paper detailedly introduced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ap ,which not only accumulated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ancient Nanjing city ,but also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of Nanjing city.K ey wor ds :map;design ;historical culture陈荣山(1967-),男,江苏台州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测绘生产的技术管理、各类地图(集)的编辑设计、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及测绘监理等工作。

E-mail :twzx@ 收稿日期:2012-11-010引言南京是一座具有2480余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著名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建都南京开始,南京曾十次成为京都,建都时间累计达450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与城市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南京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充满朝气活力的人文古都。

当今城市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与开发规模力度空前,两千多年来老祖宗遗留的宝贵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精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也是城市价值之所在。

如何正确把握建设开发与老城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关系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而今我们也已深深感觉到城市建设管理者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布局时,对老城与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视。

在一些重大项目立项前都要事先再三论证,规划设计方案要预先对市民公示,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对项目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是带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责任感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以有效保护,使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设计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地图》旨在客观真实地反映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轨迹,充分展现现存的历史人文遗址、遗迹的分布状况,从而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研究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直观的资料,为城市的发展变迁留下一份系统的客观证据。

1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便于携带与读图,本图采用对开规格版面(52cm ×76cm ),正反双面印刷。

由于幅面有限,但历史文化要素却异常丰富,为使读者通过阅图对南京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总体的概念,必须理清历史发展时序,通过科学编排与符号、色彩施用使历史发展的顺向逻辑关系得以清晰明了,并尽量做到结构紧凑严密,脉络清楚,以有限的版面全面细致地表达南京历史文化元素的地理分布。

内容表现上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使之具有层次感。

突出反映南京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内容,如六朝、南唐、明朝及距今较近的民国,对其余几个时期的内容可作简略表示。

对现今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内容也要加以重技术交流75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 WORLD2012.12No.6点表示,如静海寺、中山陵、雨花台、梅园新村、拉贝旧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色彩是地图最外在的表现,考虑此图为历史文化图的特点,总体以古色古香基调为主,设色不宜明快,宜暗、宜灰,包括山林绿地、公园绿地、河湖水面的设色都宜用带灰的复色,以充分体现历史的深厚感、凝重感与沧桑感。

地理底图是本图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对历史文化要素起定位和衬底作用。

底图内容表示要细腻而翔实,以最新道路、水系、居民地、地貌等作为底图要素,特别是道路网表示要十分详细,老城中一般街巷也要表示,如评事街、将军巷、红花地等,本身就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老地名,这些对历史文化要素的查找、定位很有帮助。

还有水系要素也需详细表示,因秦淮河、明御河、珍珠河、运粮河、金川河、护城河、玄武湖、莫愁湖等河湖水系内容从六朝地图、南唐地图及明朝都城图中都基本能找到,这些要素的反映本身就带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地理底图线划与注记的总体色调宜以灰色为主,使之处于第二层面,从而对历史文化元素的视读不形成干扰。

2总体设计方案该图分正反两个版面,正面主要为历史文化内容的介绍与老城外围历史景点的反映及南京古城的具体位置分布、轮廓形态等,背面以整版反映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南京老城范围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要素,以大尺度对其进行细腻翔实的表示。

正面上方1/3版面,为图头部分,由图文混合组成。

图头放置于最左方,画面为明代金陵城写意图,主图名置于该图上。

右方主要配置一些古代地图,从众多古代图中甄选有代表性的“孙吴都建业图(六朝)”“南唐江宁府图(南唐)”“明都城图(明朝)”“金陵城内地名坐向清查荒基全图(清朝)”“首都道路图(民国)”五幅图,按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置放,并设置对应的有关南京历史发展状况的文字介绍。

通过图文对照,概略地反映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南京城市的规模与城址变迁状况。

正面以下2/3部分,主要反映南京主城及近郊(北至六合城区,南至江宁湖熟,西至老山森林公园,东至阳山碑材风景区)的近百处人文古迹的名称与位置分布。

从历史考证情况来看,明朝是古代南京城最繁盛与规模扩展最大的时期,而且长度堪称世界第一的明朝古城墙遗址现在大部分保存尚好,可以看到真迹。

因而本图选择以明朝为代表,将明朝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范围逐一进行表示,客观真实地反映明城由宫城向外郭逐步拓展的态势。

并详细表示明城外郭上18个外城门和都城上13个内城门具体位置和名称。

在地图左右两侧均衡配置由正常邮票大小的清代·金陵48景的写意图片,有牛首烟岚、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天印樵歌、秦淮渔唱等,这些图片栩栩如生,显得胜景无限,十分令人遐想神往。

这样设置不仅对图面起点缀装饰作用,而且使版面更添生机活力。

反面以整个版面反映老城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详细分布,这也是该历史文化图的精髓与核心部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都集聚在这里。

图面以深棕色锯齿符号勾勒出明朝都城城墙的走向与位置,在该城墙范围内普以稍深的土黄色,外围则普以稍浅的土黄色,以示内外有别;以深棕色、深土黄色和紫红色虚线分别反映南京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城址范围,如六朝宫城范围、六朝都城范围,南唐宫城范围、南唐都城范围,明代宫城范围、明代皇城范围、明代都城范围等;以线条形式表达了南唐宫城轴线、明代宫城轴线与民国轴线。

由于名胜古迹繁多,全部以注记形式表示每个点的具体名称,则图面内注记难以注下,图面载负量也太大,以致图面不清晰,直接影响读图。

为此在图上对每个具体古迹点进行了顺序编号,并在图右下角配置对应的历史文化遗存表格,将130处古迹点顺序号与对应的古迹点名称一一列出,这样既减轻了图面的负担,也达到简洁明了的读图效果。

图上还结合现代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以棕色和浅棕色普染勾绘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范围,并加注具体名称。

3设计编制特色过去南京也曾编制过历史文化地图,但大都局限于景点的分布表示,这次与以往历史文化图相比,我们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提升:1)内容全面、系统、丰富,在一张图上对历史文化内容作了高度凝练与概括;2)资料信息权威,这张图上的资料信息大部分出于历史档案与城市规划部门,可以说这张图是多年来南京城市历史研究成果以图示形式的集中展现;3)充分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导向,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需重点保护的地区作了具体详细的表示,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者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4)地图表现直观、美观,艺术感染力强,可谓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下转第85页)技术交流76地理信息世界GEOMATICS WORLD2012.12No.6 4结束语该图设计编制完成后,已于今年7月由中华地图学社公开出版、发行。

由于其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与遗存分布,内容翔实,内涵丰富,特色显明,不仅对研究南京古城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对现今引导南京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得到了南京市政府各部门、专业机构与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高度赞赏,曾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上作为馈赠礼品赠与全国各地参会嘉宾。

参考文献[1]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等.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俞连笙,王涛.地图整饰[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3)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影像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已经突显出来,它有力地克服了因测区自然地理环境困难、气候条件复杂恶劣而造成的光学影像无法成图的不利局面;如果利用雷达影像进行干涉测量生产DEM 具有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等优点;因此,雷达测量是空间数据采集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某些方面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黄国满,张继贤,赵争,等.机载干涉SAR 测绘制图应用系统研究[J].测绘学报,2008,37(3):277-279.[2]王铁军,郑福海,康瑞存.机载SAR 影像地表要素解译试验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3):33-36.[3]廖明生,林晖.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信号处理基础[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4]张继贤,杨明辉,黄国满.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测绘科学,2004,29(6):24-26.[5]何儒云,王耀南,毛建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工程,2006,16(5):53-56.[6]王超.利用航天飞机成象雷达干涉数据提取数字高程模型[J].遥感学报,1997,1(1):46-4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2340-2008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2340-2008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之间的并行绘制以及图像合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