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作者:韩保江杨丽来源:《改革》2019年第07期内容提要: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可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快速推进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期四个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各阶段的增长动力和结构特点,可归纳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制度前提;坚持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举措;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坚持发展理念创新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理论先导;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方法;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42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7-0005-11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工业化史。
工业化既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路径,又是其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内在基础。
梳理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客观认识我国工业化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不难发现工业化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与发展成就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和砥砺前行,我们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工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工业化初期:发展工业成为“重中之重”1949~1978年,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是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分为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工业化徘徊发展三个阶段。
1.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政治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自由和解放。
但在经济上,“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不要说与同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苏联无法相比,就是与国情相近的印度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
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我国提出以有计划、有步骤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同时恢复和增加轻工业生产。
在此政策思路指导下,1950~1952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2.9%,其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为34.8%[1]。
到1952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但现代工业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5.5%。
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工业发达国家,落后农业国的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2.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与工业化起步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标志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正式提出,现代化工业被排在首位。
考虑到我国重工业发展较为滞后,交通运输业不发达,轻工业因能源、原材料的制约而一时开工不足,而且得不到新设备的补充和技术改造等实际国情,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开始了国家主导、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強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2]。
“一五”期间,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核心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快速构建起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体系[3]。
156项工程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3%,第二产业增速达到18.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5.0%,全体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年均提高4.5%。
在工业中,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2.9%和25.4%。
1953~1957年,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0%,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0%。
1957年,三次产业构成为40.1∶29.6∶30.3,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则为81.23∶9.01∶9.76,从严格意义上说仍处于前工业化时期。
3.1958~1978年:工业化徘徊发展并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8~1978年,我国工业化先后经历了以钢铁行业为重点突破的“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大规模下马、以战备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以及“五小工业”建设等发展阶段[4]。
这一时期,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受到干扰,国民经济遭受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1958~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下降到6.04%,第二产业增速从“一五”时期的19.7%下降到9.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下降到2.8%,投资效果系数年均值下降到0.24,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速下降1.7%。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由1957年的40.1%、29.6%、30.3%变为1978年的27.7%、47.7%、24.6%。
在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55.0%大幅下降到43.1%,重工业由45.0%大幅上升到56.9%[5]。
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服务业非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实际上是被低估的。
这种依靠大规模增加投入和牺牲消费来维持的工业化,不仅带来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而且注定难以为继。
这一阶段,虽然在国防军工产业方面有“两弹一星”的显著成就,但人民生活和轻工业发展不足,人民普遍贫穷、生活困难,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85元,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仍高达70.53%。
(二)工业化中前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开始协调发展1.1978~1992年:改革开放开启快速工业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特别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现开放,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开启了快速工业化的进程。
1978~1992年,除少数特殊年份外,GDP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1984年更是高达15.2%。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的特点是:从此前的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调整为农、轻、重协调发展,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工业的建设;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从总体看,该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较快。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轻工业发展迅速,到1981年在工业中占比已超过50%,实现与重工业的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动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极大提高了国有企业效率,释放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潜力。
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推行两权分离和承包责任制有效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企业经营机制。
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随着统购统销的废止和农产品市场化的推进,农业与乡村更多地通过农民提供低廉的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方式支持工业发展。
三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从无到有和快速发展,不但极大激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而且高效承载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得二元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红利”得以充分释放。
四是实行对外开放,有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挥后发优势,有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2.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动力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并强调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这一阶段,逐步建立完善以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劳动以及技术支持。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基本维持在45%以上且基本保持了15%以上增速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这一阶段总体上是重化工业主导,1999 年以后重化工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工业中重工业占比持续提升,到2005年该比例接近69%。
这一阶段重启重化工业的诱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兩次金融危机使政府通过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二是政府价格管制导致基础性产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偏低,实质上构成了对资本密集产品的补贴,诱使重化工业高速发展。
三是伴随内需的扩大和消费的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从日用消费品主导升级到汽车和住宅主导,由于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关联度高,因而带动了重化工业在这一时期的高速发展。
从效果来看,重化工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需求大、能源消耗大等特征,其快速发展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基础型重化工业的过度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呈现鲜明的工业化中前期的特征。
(三)工业化中后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多年来外延式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2003~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
2010年末我国GDP总量达到41.2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
2003~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工业化步入中后期。
这一时期工业化主要发展动能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化。
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干中学”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以后,我国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总量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进出口货物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比2003年翻了一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