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1章导论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依据,提出 了必须依靠政府采取调节经济的措施(一只看 得见的手),才能消除失业和生产过剩的政策 主张。其具体办法是:在有效需求不足时,运 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 弥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返回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二)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用生产可能线来解释,就是把生产可能线内的生产 组合点推到生产可能线之上。资源利用要研究三个问题:
1、一国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国的各 种生产要素如果出现闲置和浪费,主要原因是 什么? 2、货币或储蓄的购买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3、一个国家生产物品的能力是否在持续增长?
五、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 终选择,来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 将来生产各种商品,以求人类无限欲望的最 大满足的社会科学。 从经济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其逻辑起点是 资源的稀缺,而其逻辑的终点是欲望的最大 满足,也就是人的福利最大化。
(1)不同生产方案的机会成本 (2)处于生产可能线上的任何一个组合点都是现有资源 可以支撑的产量组合。 (3)处于生产可能线内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出现了资源闲置。 (4)生产可能线外的任何一点的产量组合都是 既定资源无法支撑的。
四、选择的内容: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用生产可能线来解释就是应在生 产可能线的哪一点来进行生产。如前所述,A、 B、C、D、E、F的生产组合点都是可以的, 那么到底是在哪一点来组织生产?这就是资 源配置问题,也就是把经济资源分别组合到 哪些部门、企业中去,来生产不同的产品。 具体地说,资源配置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选择问题,可归纳为: (1)生产什么产品或劳务;
(2)怎样生产这些产品或劳务;
(3)何时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 (4)为谁生产这些产品或劳务。
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
2、完全信息假设
资源有限性
欲望无限性
矛盾 选 择
机会成本
三、选择问题: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线
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 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选择的收益。 2、生产可能线
返回
二、实证分析的方法 1、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所要说明的是各经济变量之 间的关系,分析均衡实现的条件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2、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 3、动态分析。它描述的是经济系统在出现不均衡的问题 后的调整过程。 4、边际分析。就是通过对增量变化的分析,来确定资源 配置的合理边界或当事人行为的合理边界,确立实现均衡 所要求的数量或几何条件。 5、经济模型。它通过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寻 找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同时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经济 变量之间的关系。
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世界近1/3的 人口将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缺水人 口将达到28~33亿,而更多的人将缺乏相关卫 生设施。危机即商机,这一缺水人口的庞大数 据,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同样巨额的投资故事。 据预计,未来20年,全球水资源行业的投资缺 口也许会超过1万亿美元。据“十一五”规划, 中国计划在城市地区将花费约8500亿元用于水 项目建设。仅污水处理市场,预计要超过5000 亿元,如果再加上供水、中水回用、排水以及 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总数将不会少于2万亿元。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工资与利润的对 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的 对立。此外,古典政治经济学还就资本 积累、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国际贸 易等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见解。
在经济政策方面,强调“看不见得手” 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主张全面 的自由竟争和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 济活动的干预,认为国家应充当资本主 义社会的“守业人”。
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本前提
•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 资源的有限性
人类欲望无穷,而满足人类欲望 的各类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这 就产生了经济活动中的选择问题。
全球缺水危机
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4亿人生活 在缺乏洁净饮用水的地区,每年有700万人 因缺水或饮用不卫生的水而致病死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狂飙突进,中国临近 城市的地区约有90%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 其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 量的1/4。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 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
返回
实证分析过程示意图
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 1、定义:对所分析的变量规定出 明确的含义。(变量是一些可以 测量的变化的量,如价格、成交 量等。) 2、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 件。 3、假说:在一定假设下利用定义 去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未经 证明的理论。 通常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 括或总结。 4、预测:根据假说提出对经济现 象未来发展的看法。 意义在于理论的应用或检验。
下一页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是要解决资源用于那些
方面,不同方面的用量是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要取 决于市场需求;在计划经济中,这取决于政府的计划安排。
2、如何生产?就是如何具体地进行要素组织问题。
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
问题。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 就是分配问题。
第二节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重商主义 古典经济学 边际革命 凯恩思革命
一、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它流 行于15-17世纪的西欧。这正是西欧封建制度逐 渐解体,并开始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是货币,货币是金银;财 富和利润来自流通领域,是贵卖贱买的结果;国 家应积极干预经济。奖出限入,才能增加一国的 财富。这些观点代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 人资本的利益,在历史上起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的进步作用。从理论上讲,重商主义只重流通, 不重生产,以偏概全,其基本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古典经济学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经济思想上的古 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增加资本主 义的国民财富为目的,以资本主义生产为中心, 全面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和分配。在方 法论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并就剩余价值的某种特殊形式(利润或地租)考 察剩余价值,不仅把价值归为劳动,而且事实上 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
四、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经济处于长期萧条 状态,促使凯恩斯从货币理论的研究转向对解决经 济危机的研究。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出版,其中提出了一系类新的观点和政 策主张,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它标志着现代西 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一、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 研究个量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 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返回
微观经济学要研究产品和要素的数量和 价格决定问题,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价 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运行机制。因此,微观经 济学又被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
西方经济学
牛国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第3版 教学课件
第一章 导 论
牛国良主编《西方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配套课件
内容提要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选择问题: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线 选择的内容: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虽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以上所归纳的多方 面区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 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分是相对的。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各有分工,又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宏观经济活动不能简单归结为微观经济活动之和。
返回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表1 -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资源稀缺,充分 就业
凯恩斯经济学
需求不足,存在 失业
分析方法
分析对象
个量分析法 以家庭、厂商等 经济个体为主( 资源配置)
个体利益最大
总量分析法 以整个国民经济 总体为主(资源 利用)
全社会福利最大
返回
主要目标
12 9 5 0
把这六种可能的组合点描述到坐标图中,见图1-1, 用X轴表示轿车,Y轴表示食品,把六个组合点连接起来 就形成一条曲线,这一曲线就是生产可能线。
(食品)Y
15
A
B C K D H E
10
5
F
0 0 1 2 3 4 5
X(轿车)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从生产可能线我们能够发现以 下四个问题:
三、边际革命
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是经济思想 史上又一重大转折。
所谓“边际革命”,从方法论上说,是指边际分 析方法得到广泛采用;从理论上说,是指边际效 用价值论的提出并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边 际分析除了被应用于对效用与价值的分析,形成 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外,还应用与其它 各方面,形成了边际生产力理论和边际生产力分 配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 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 系。 就业量 物价水平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既相互区别 又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可以用下表 1-2来归纳它们的区别:
下一页
凯恩斯认为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 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 投资需求,两者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基 本心理规律”的制约。凯恩斯从这三个 “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作用出发,说 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由于流动偏好引起 的利息率偏高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由于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不足,社会就业量就不能达到充分就业 水平,于是“非自愿失业” 的出现是不 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