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有引力与航天模型

万有引力与航天模型

C.卫星在从A点经轨道2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
D.卫星由圆轨道1调整到同步轨道3上,只需要加速一次即可
九、“航天器对接”模型
航天器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 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空间交会对接技 术包括两部分相互衔接的空间操作,即空间交会和空间对接, 所谓交会是指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按预定位置和时间相会, 而对接则是两个航天器相会后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
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人类首颗月球中继卫星“鹊桥”,6月14日进入使命轨 道——地月拉格朗日L2轨道,为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与地球站之间提供 通信链路。12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并于2019年1月3日成功 着陆于月球背面,通过中继卫星“鹊桥”传回了月背影像图,如图1所示,揭开了 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如图2所示,假设“鹊桥”中继卫星在拉格朗日点L2时,与 月、地两个大天体保持相对静止。设地球的质量为月球的k倍,地月间距为L,拉格 朗日点L2与月球间距为d。地球、月球和“鹊桥”中继卫星均视为质点,忽略太阳
设卫星1(离地球近些)与卫星2某时刻相距最近,如果经过时间t两卫星与 地心连线半径转过的角度相差2π的整数倍,则两卫星又相距最近,即:
t T1
t T2
nn
1,2,3.... 1t 2t
2n (n 1、2、3……)
如果经过时间,两卫星与地心连线半径转过的角度相差2π的奇数倍,则 两卫星相距最远,即:
三、“同步卫星”模型
地球同步卫星是位于赤道上方,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一种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全 球通信和转播电视信号,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一定高度环绕地球运动也属于“中心天 体—环绕天体”模型,同步卫星具有四个一定:
①定轨道平面: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共面.
②定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即 T=24h
A.10π 5R-6π 3R B.6π 3R-4π 2R
g
g
g
g
C.10π 5R-2π R D.6π 3R-2π R
【解析】 设此时火箭升空高度为h,此处重力加速度为g’,对火箭内测 试仪平台上的小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g ' ma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所以有
g
'
G
M r2
1 r2
g' g
R2 (R h)2
将 a g ,F 17 mg 代入上式解得 h R
2
16
3
六、“星体自转不解体”模型
“星体自转不解体”模型指星球表面上的物体随星 球自转而绕自转轴(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特点为:
③定运行高度: 由 G Mm m(R h)(2 )2
(R h)2
T
得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h
3
GMT 2 4 2
R 3.6104 km
④定运行速率:v GM 3.0km/s
r
一颗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大约40%的面积,若在此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通信卫星, 即可实现全球通信(两极有部分盲区),为了卫星之间不相互干扰,相邻两颗卫星对地心 的张角不能小于30,这样地球的同步轨道上至多能有120颗通信卫星,可见,空间位置 也是一种资源.
解答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问题,其实质仍然是航天器 的变轨运行问题,即根据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供”和“求” 关系进行分析.
【例21】如图所示,m1、m2两颗一前一后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试述用何种方法可使卫星m2追上前面的卫 星m1?
如图所示为某飞船从轨道Ⅰ经两次变轨绕火星飞行的轨迹图,其中轨道Ⅱ为圆轨道, 轨道Ⅲ为椭圆轨道,三个轨道相切于P点,P、Q两点分别是椭圆轨道Ⅲ的远火星点和 近火星点,S是轨道Ⅱ上的点,P、Q、S三点与火星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且PQ=2QS,
mr 2
mr ( 2 T
)2
式中 M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m 为环绕天体的质量,an、v、、T 分别表示环绕天体
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根据问题的特点条件,灵活 选用的相应的公式进行分析求解. 此类模型所能求出的物理量也是最多的,
(1)对中心天体而言,可求量有两个:
①质量:M
4 2r3 GT 2
r2
(3)可求第一宇宙速度
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转,其实就是“中心天体-圆周轨道”模型。求第 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
①由
G
Mm R2
m
v2 R
得 v
GM R
②由
mg
G
Mm R2
得 v gR
其他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计算方法同上,M 为该星球的质量, R 为该星球的半径, g 为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依据已知条件,灵活选用计算公式.
【解析】以赤道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 好为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G
Mm R2
m( 4 T
)2 R,
M 4 R3
3
解得: T 3
G
所以选D.
七、“双星”模型
如何确定双星的旋转中心?
宇宙中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常常组成一个双星系统.它们 以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彼此提供向心力,从而使它们绕着 某一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已知它们的运转周 期为T,两星到某一共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那么, 这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质量关系是( BCD ) A.这两颗恒星的质量必定相等 B.这两颗恒星的质量之和为 C.这两颗恒星的质量之比为m1∶m2=R2∶R1 D.必有一颗恒星的质量为
五、“地球自转忽略”模型
在地球表面,分析计算表明:物体在赤道上所受的向心力最大, 也才是地球引力的0.34%,故通常情形可忽略地球的自转效应, 近似地认为质量为m的物体重力等于所受的地球引力,即
Mm mg G
R2
所以,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
g
GM R2
利用这一思路,我们可推出“黄金代换式”GM gR2
如图所示,A为地球同步卫星,B为运行轨道比A低 的一颗卫星,C为地球赤道上某一高山山顶上的一 个物体,两颗卫星及物体C的质量都相同,关于它 们的线速度、角速度、运行周期和所受到的万有引 力的比较,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D )
A. vB>vA>vC B. ωA>ωb>ωC C. FA>FB>FC D. TA=TC>TB
总结万有引力与航天模型
白杨
航空航天与宇宙探测是现代科技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理综物 理命题的热点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习题类型较 多,不少学生普遍感觉到建模困难,导致解题时找不到切入点, 下面就本模块不同类型习题的建模与解题方法做一归类分析.
一、“椭圆轨道”模型
“椭圆轨道” 模型 指行星(卫星)的运动轨道为椭圆,恒星(或 行星)位于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由于受数学如识的限制, 此类模型适宜高中生做的题目不多,所用知识为开普勒第二、 三定律及椭圆轨道的对称性.
②密度: 3 r3
GT 2R3
特殊地,当环绕天体为近地卫星时( R r ),有:
3 GT 2
(2)对环绕天体而言,可求量有六个:
①线速度 v GM
r
②角速度 GM r3
③周期 T 4 2r3 GM
GM
④向心加速度 an r2
Mm
⑤向心力 F G r2
⑥轨道所在处的向心加速度 g ' GM
若物体在距地面h高处,则有
Mm mg ' G
(R h)2
所以,在距地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g'
GM (R h)2
R2 (R h)2
g
【例11】“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时,火箭内测试仪平台上放一个压力传 感器,传感器上面压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火箭点火后从地面向上加速升 空,当升到某一高度时,加速度为g/2,压力传感器此时显示出物体对平台 的压力为点火前压力的17/16,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 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为g,试求此时火箭离地面的高度.
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 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 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B )
A小时
四、“天体相遇”模型
两天体(行星、卫星或探测器)相遇,实际上是指两天体相距最 近,若两环绕天体的运转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则两环绕天体与 中心天体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中心天体的同侧时相距近,两 环绕天体与中心天体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中心天体的异侧时 则相距最远.
A.2003年8月29日,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 B.2003年8月29日,火星的加速度大于地球的加速度 C.2004年8月29日,必将产生下一个“火星冲日” D.火星离地球最远时,火星、太阳、地球三者必在一条直 线上
若金星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均视为圆形,且在同一平 面内,如图所示.在地球上观测,发现金星与太阳 可呈现的视角(太阳与金星均视为质点,它们与眼 睛连线的夹角)有最大值,最大视角的正弦值为k, 则金星的公转周期为( D )
八、“卫星变轨”模型
解答这一模型的有关问题,可根据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供求平 衡关系进行分析求解:
①若 F供 F求,供求平衡--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若 F供 F求,供不应求--物体做离心运动. ③若 F供 F求 ,供过于求--物体做向心运动.
2018年12月9日2时28分高分五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该卫星首次搭载了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主要温室 气体探测仪、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仪等,是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的标 志。高分五号卫星由半径为RA的圆轨道1经椭圆轨道2变轨到同步轨道3时的情 况如图所示,已知高分五号卫星在轨道1上运行的周期为T1,已知地球半径 R0<RA,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球的平均密度为3π/GT12 B.在轨道3上稳定运行时,卫星每天可两次经过地表上同一点的正上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