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崤之战》PPT2

高中语文《崤之战》PPT2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如果时光倒转,殽之战的人物能与 我们面对面,你有机会和你最喜欢 的人物说话,你将对谁说些什么?
——“我想握住你的手”
文言积累——《崤之 战》
• 一、词类活用: •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去 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 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 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 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 礼,说:“君王命令我们准备打仗,将 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 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晋文公真 的能显灵吗?

殽 之 战 《 左 传 》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学习6-7段
思考1: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
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 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 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2: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 么深意?
“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 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 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 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 的才能。
学习8-9段
思考1: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 暗写了哪一个人?
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 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 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考2: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 见?
学习10-12段
思考1:先轸反对释秦囚的“亡无日矣”的 叹争发生在崤山,故称之为崤 之战。
文章背景
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 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 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 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 (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 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先是嫁给晋惠 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
思考2: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样的性格?
忠直之心、刚烈之性
思考3:孟明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学习第13段
• 本段如何照应开头? • 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样的性格?
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中 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 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 肉的真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其、为)及重 点实词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2、把握文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3、分析晋秦交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文章背景
选自《左传》鲁僖公32年至33年 (公元前628至前627)。
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 原霸权的战争。
因为担心失去时机,从而利令智昏,作出错误的判断、 决断、决策的情况,是无论古今,都会经常发生的。
学习第4段
思考1: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 什么?
“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思考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 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 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敏锐,观察细致。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2)束载厉兵秣马:砺 (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粢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餍 (3)堕军实而长寇雠:隳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缧 (5)乡师而哭:向
三、特殊句式:
•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从《左传》所记叙的秦穆公其他事迹来看,他也是一 个深沉善断,并不很刚愎自用的人。这次的利令智昏,刚 愎拒谏,显然有其重要原因。原来,在“殽之战”的前二 年,秦晋联合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解围而去后, 晋文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 才撤兵而去。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公子兰 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面对这一情势,秦穆公担心郑 穆公的亲晋势必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能 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 丧,一定无暇外顾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错过 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这种担心,就使 秦穆公利令智昏,听不讲蹇叔的意见,作出悍然出兵袭郑 的错误决策。
• 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 处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出尊王拥周的旗号, 在城濮之战中打败南方的强楚,使晋国一跃而成 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矛盾就逐 步激化起来,以致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 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的时候,秦穆公竟背 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 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 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 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 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 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 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 一个突出的特点?
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 战情景。
整朗 体读 感课 知文
崤之战 蹇叔 悖心 中寿 蹇叔之子与师 夏后皋 免胄 超乘者三百乘 犒师 不腆敝邑 且使遽告于郑 秣马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原圃 犹秦之有具囿也 原轸 栾枝 衰绖 堕军实而长寇仇 公使阳处父追之 稽首 不以累臣衅鼓 向师而哭 不以一眚以大德
课文分析
学习1-3段
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
秦 劳师袭远 师劳力竭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郑 远主备之 郑必知之
晋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御师必于崤

料事如神

老臣的忠诚 慈父的悲切
智者的执著
学习1-3段
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 什么性格? 访辞骂 贪婪虚伪 刚愎自用
蹇叔:深谋远虑 忠君忧国 倔强敢谏 秦穆公:利令智昏 刚愎自用
“秦晋之好”
• 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 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 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 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 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 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 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 联盟曾一度破裂。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 “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 君的,双方关系更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 外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才得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 国争夺君位。
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殽之战,使全文中 心突出,详略得当。
分析语言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
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课
文中有几段外交辞令,试把它们找出来,选
你最喜欢的一处做分析。
弦高犒师
委婉中透露锋芒
皇武子巧词逐客 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
孟明答谢
谦卑中包藏杀机
设想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 5、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以……为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