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3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3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步练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共13小题)1.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2.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7.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C.靖康之役后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9.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10.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11.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12.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阿骨打二.填空题(共4小题)14.民族政权,分立更替。

(1)916年契丹首领在上京建立了契丹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

(3)1038年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大夏王,都城设在兴庆。

(4)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称帝建立了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15.观察如图,请将民族政权名称填在相应的方框内。

A西夏B南宋C金。

16.如图:把下列字母填在图中的方框里A:北宋 B 西夏 C 辽。

三.解答题(共3小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请回答:(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的政权?(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4)京剧《澶渊之盟》中的剧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18.识图题(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A.B.C.(2)填写建立辽、西夏民族的名称:辽:;西夏:(3)仔细观察上图,你能看出这一时期政治特点吗?(4)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有人说,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也有人说,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条约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5年的协定”的评价。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17•莒县模拟)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辽战争的认识.【解答】根据“澶渊之盟”的订立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杨家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北宋与辽的争战,“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辽西夏并立与和战的有关史实.2.(2017•莒县模拟)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把握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解答】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所以澶渊之盟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相关史实.3.(2017春•于都县校级月考)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依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解答】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都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后,宋辽之间和宋夏之间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宋辽和宋夏之间贸易的发展.故选A.【点评】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4.(2016•祁阳县一模)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征的知识点.【解答】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C.【点评】本题以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学生总结、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5.(2016春•东坡区期末)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和辽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解答】1004年秋,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提出和议.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双方互使,贸易发展.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澶渊之盟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掌握宋辽和议的影响.6.(2016春•昆山市校级期末)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的关系.【解答】根据题目给出的时间1004年、政权辽与宋及内容影响,可知是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关系的相关史实.7.(2016春•户县期末)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C.靖康之役后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解答.【解答】分析题干材料,“辽与朝廷(即北宋)和好多年,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愿打仗.”体现了辽与北宋的友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需要准确理解的影响.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换来了双方持续百年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应该肯定.8.(2016春•湘潭期末)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准确识记.【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辽、宋、夏、金、元并立时期的主要史实.9.(2016春•吴中区期末)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解答】题目给出的阿骨打是女真族人,忽必烈是蒙古族人,阿保机是契丹族人,元昊是党项族人.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人物的民族.10.(2016春•深圳期末)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真宗时坚决主战的大臣寇准.【解答】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时间、经过和影响.11.(2016春•安庆期末)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特征.【解答】两宋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两宋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故选D.【点评】本题以某班举行辩论会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宋时期的特征.12.(2016春•海淀区期末)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