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李贽“异端”思想成因探(一)
〔摘要〕“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这是晚明时期名教士大夫们对李贽所下的一方定论。

然而,李贽被视为“异端”也绝非偶然,它是由其所生处年代的主、客观环境共同促成的。

〔关键词〕李贽;“异端”思想;人必有私论;妇女观;启蒙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noonecancomparewithLiZhiwhoisconsideredthemostanti-Confuci anistperson”,thisstatementcomesfromthefeudalscholarbureaucratsofthelateMingdynasty.Howeve r,itisnotincidental,foritwascausedbytheexternalenvironmentaswellasLiZhi'sindividualfactors. Keywords:LIZhi;ideasof“heterodoxy”;theoryoftheabsoluteselfnessofpersons;ideasonwomen;enlightenment
众所周知,在思想的绵延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天才思想家的横空出世,晚明时期的李贽便是这类天才思想家之一。

他的后继者赋予了他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学界对其哲学思想研究颇丰,而对于其之所以为“异端”的社会及个人因素研究甚少,以及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

因此本文以李贽的“异端”思想为题,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新的理解与阐释。

一、李贽“异端”思想简述
李贽的“异端”思想大体上来说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性论、妇女观、个人自由、豪杰精神以及朋友观等方面个性化的论述中。

而其中,对于人性论和妇女观的论述尤为激烈。

在人性论上,他从“人必有私论”出发,宣扬一种利己主义人性论,把私心看成是人类的本性,进而倡导一种道德不能拂逆人性的“自然真道学”;在妇女观问题上,李贽特别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光辉命题,对传统的“女子小人论”、“女子祸水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关于女子的“失身”与“获身”之辩中主张婚姻恋爱自由,在贞操与节烈问题上立场鲜明地赞成寡妇再嫁等。

二、试探李贽“异端”思想形成原因
可以看出李贽的“异端”思想中,几乎每一点都触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因此,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他的思想便是“叛逆”、“异端”的代名词。

对于李贽“所以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李贽的个人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考察。

两者在历史的安排下相遇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这一系列反叛思想得以借李贽之口说出。

对于当时社会大环境对李贽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风气等方面加以考察。

1.政治因素。

众所周知,李贽(1527年-1602年)所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飘摇不定。

政治上,明王朝正经受着来自自身内部及外部的权力的挑战。

内部阉党横行,外部倭寇作乱,皇帝消极怠工,这种消极敷衍的态度像瘟疫似的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而此时正值李贽人生中的最后一个20年,而且其思想的大转折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再者,变动的社会通常会带来思想上的一系列革新。

明末以来中央集权与君主独裁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一种新现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价值体系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1〕。

因此,“异端”思想产生于动荡社会也是合情合理的。

2.经济与社会生活因素。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松弛”〔2〕300。

同时,也有学者考证,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也已开始萌动,她们开始“淡漠贞洁观念,追求时尚,注重才情”〔3〕95。

这些显然为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支持。

3.学术风气因素。

晚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

正是在这种相对自由的背景下,讲学风气盛行开来。

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记述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各地的讲学活动。

此时间段内基本上属于“党社”运动活跃时期,该时期的学术活动规模庞大以致形成了区域性、社团性的讲学特征。

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所提到的“党社”运动活跃期(1522年-1602年)几乎与李贽的一生同步(1527年-1602年)。

因此,我们可以说李贽身处一种思想的表达与吸取都相当自由的时期。

尽管当时也有几次官方的禁学运动,但禁学的另一个侧面也正反映了当时的那种学术自由化风气。

另外,儒学世俗化的过程是李贽异端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学由宋而明经历了由朱子学到阳明学,再到泰州学派,进而到李贽的“童心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儒学世俗化的过程,到了李贽便出现了“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之说。

所以,注重当下社会,关注现实人生变成了李贽关心的话题,他的“人必有私论”、妇女观等伦理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在以弘扬个性为特色的阳明后学的精神鼓舞下的产物。

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界的变化已为新思想的产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似乎一种足以打乱当下伦理纲常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而历史只要寻找一个代言人将它表达出来而已,而历史在此就选择了李贽。

作为促使李贽“异端”思想形成的主观方面,李贽的个人性格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航海世家的家庭背景是造成李贽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贽诞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城南门外的一个被称为“航海世家”的家庭。

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生存在与“海的原理”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自有其不同于内陆之人的性格与气质,其气魄大,其性格刚烈,其个性强而酷好自由。

因此,可以说海洋环境影响了李贽自立、倔强自信的性格的形成。

而这种性格正好迎合了心学流变之下的人们的一种追逐个性的心理。

其次,伊斯兰文化背景也是影响李贽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贽的二世祖李弩在航海“西洋”时,不仅皈依了回教,而且还娶了一色目人为妻并将李姓改为林姓,风俗便由此而开。

对于作为林系一派的李贽来说,伊斯兰文化对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洁癖与好洁心理,二是反对偶像崇拜”〔4〕。

李贽孤独、好洁、不拘传统的性格多少都有这两方面影响的影子。

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民族信仰及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其妇女观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