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承包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1.1

承包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1.1

写在前边:技术人员写技术方案、规划方案都很头疼,本文档主要用于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一些初学者知道一般方案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官话套话应该怎么写,核心内容应该怎么写,需要考虑哪些方面,无其他方面考虑,里面的地名、公司名、实体名等信息都是虚构的,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同我联系。

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包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案版本<1.1>文档编号:当前版本: 1.1修改日期:2019-03-24作者:张三、李四目录`1 文档概述 (4)1.1 目的 (4)1.2 范围 (4)1.3 名词库 (4)2 背景分析 (5)2.1 信息化管理现状 (5)2.2 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5)3 总体规划 (6)3.1 建设目标 (6)3.2 建设原则 (6)3.3 建设内容 (7)3.3.1 应用系统 (7)3.3.2 硬件系统 (7)3.3.3 安全系统 (7)3.3.4 运维体系建设 (8)3.4 预期效果 (9)3.5 可行性分析 (9)4 方案设计 (9)4.1 设计原则 (10)4.1.1 标准化原则 (10)4.1.2 可扩展性原则 (10)4.1.3 易用性原则 (10)4.1.4 可靠性原则 (11)4.1.5 可用性原则 (11)4.1.6 可移植性及可管理性原则 (11)4.1.7 可维护性原则 (11)4.1.8 安全性原则 (12)4.2 业务功能设计 (12)4.2.1 业务功能框架图 (12)4.2.2 农户信息管理 (12)4.2.3 承包合同管理 (13)4.2.4 流转信息管理 (13)4.2.5 权证登记簿管理 (14)4.2.6 经营权证管理 (14)4.2.7 编号统计管理 (15)4.2.8 仲裁管理 (16)4.3 数据架构 (17)4.3.1 设计要点 (17)4.3.2 数据物理分布 (18)4.4 应用架构 (19)4.4.1 逻辑架构图 (19)4.4.2 应用架构图 (19)4.5 技术选型 (20)4.5.1 基本技术架构 (20)4.5.2 技术要求 (20)4.5.3 设计要点 (20)4.6 系统优势设计 (22)4.6.1 GIS管理 (22)4.6.2 GPS数据采集 (22)5 网络设计 (23)6 安全设计 (23)7 负载分析 (23)8 预算建设 (25)8.1 硬件规格 (25)8.1.1 设备清单 (25)8.2 软件规格 (25)8.2.1 系统软件清单 (25)8.3 手持GPS设备 (26)8.4 应用系统开发 (26)8.5 总体预算 (26)前言历年来,我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荐和进行。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号召精神,我公司高瞻远瞩,决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承包信息的管理,将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1 文档概述1.1 目的本文档为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我公司提高信息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同时充分考虑现有系统环境,完成的规划方案,为系统的后续实施建设工作作为技术指导。

1.2 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我公司相关领导及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相关参与人员。

1.3 名词库本文中术语及其相应关系简单描述如下:市:我公司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系统:我公司信息管理系统2 背景分析2.1 信息化管理现状信息化建设随着全国政府机关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而向前发展,经过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目前在主要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各单位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市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总体而言,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系统在信息化装备、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在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上,近年来全系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目前的承包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在单机版软件或基于C/S结构的应用系统。

系统业务功能单薄,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差距很大;技术上架构落后,较难实现全市大集中应用。

此外,全市基础数据分散在多个的“信息孤岛”之间,无法进行很好地利用,监控能力薄弱。

因此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势在必行。

2.2 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为目标,多形式、多主体,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

抓好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建立起市、区市、镇或街道、村庄四级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一个安全、易用、高效、高度信息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此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3 总体规划3.1 建设目标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管理的要求。

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流转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的登记、变更、流转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记录。

提供对历史信息的查询、报表、分析等功能,便于对信息的进一步监控管理。

3.2 建设原则管理系统建设应当在市的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按照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

按照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根据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将不同阶段的重要问题,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的任务,分步骤地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切实提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牢牢把握住用信息技术为工作服务这一核心,在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对核心系统和其他应用系统进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增加相互之间的兼容性,尽可能充分用好现有资源,以降低管理成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根据新的要求,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完善和提升。

借鉴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全面建立起项目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系统的建设质量;同时还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的责任制,按照新理念、采用新办法、依靠新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完善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3.3 建设内容3.3.1 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的应用系统建设是整个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需要根据的特点进行制定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其他地市的成功软件产品可以作以参考利用,而要根据满足的自身特点,建设适合使用的应用系统。

3.3.2 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的建设坚持一体化原则,做到规范化、科学化配置与管理,并符合充分满足需求、可扩展性、按功能统一集中和集中管理的要求。

为加强硬件设备的合理配备和统筹利用,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分区,即:业务处理区、在线分析区、存储系统区、数据交换区、网络区、安全区、系统管理区和输入输出区。

并按照八个分区根据需求分别配备设备,以避免硬件设备的闲置与浪费。

客户端的普通个人计算机配置以满足能够运行应用系统为原则;打印设备按前台业务窗口人手一套,其他岗位集中打印管理的原则配置。

3.3.3 安全系统1. 管理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黑客针对网络基础设施、主机系统和应用服务的各种攻击,造成网络或系统瘫痪、信息泄密、数据被篡改等。

⏹来自内部人员(合法用户)滥用权力,有意犯罪,越权访问机密信息,或者恶意篡改数据等。

⏹来自有害信息(如病毒等)的传播等。

⏹来自系统软硬件故障造成的服务中止或者数据丢失。

⏹来自自然灾害或战争造成的物理破坏等。

⏹其他安全风险。

2. 安全体系的要素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

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不仅仅包含各种安全产品和技术,而是要建立一个策略、技术和管理三位一体、目标一致的信息安全体系。

3. 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对管理系统安全项目不同方面的需求分析,在信息系统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安全体系。

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和具体技术产品的技术体系。

通过两个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信息系统的所有信息资产进行安全的管理和安全的技术保护。

同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管理和产品部署,覆盖从物理环境、网络层、系统层、数据库层、应用层和组织管理信息安全的所有方面。

4. 信息安全体系的实现策略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包括软件平台层安全、应用系统层安全需求与措施、网络平台的安全以及物理和环境的安全等内容。

3.3.4 运维体系建设通过运行维护组织、运行维护流程、运行维护制度、技术支持平台和运行维护队伍等的建立,完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支持体系建设,全面保障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3.4 预期效果通过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全面推进我市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作用。

1. 保证信息管理工作有序进行2. 增强信息化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3. 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管理环境4. 为承包者提供优良的服务5. 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6. 加强内部监控,促进廉政建设7. 巩固承包管理成果,提高内部管理水平3.5 可行性分析近年来我单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各级机关普遍从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提X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息管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角度,大力加强了信息化建设。

全系统在信息化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这些成绩为管理系统的顺利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管理系统方案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承包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

4 方案设计本节内容主要针对管理系统进行功能、数据、技术三个基础架构进行设计和论证。

4.1 设计原则4.1.1 标准化原则管理系统的设计要遵循市相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统一标准。

4.1.2 可扩展性原则可扩展性是指系统具有适应业务需求变化的能力,当管理系统新增业务功能或现有业务功能改变时(业务流程变化、代码改变、界面的改变等),不可避免将带来系统的改变,好的系统应在系统构架上考虑能以尽量少的代价适应这种变化,应尽可能的保证业务变化造成的影响局部化。

4.1.3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是指系统易于使用的程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系统所有的业务功能界面风格和操作流程一致;业务表单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信息录入能够完全通过键盘完成;界面美观、简洁、高效;界面各部件的布局应该保持合理性和一致性;在前端还应提供一些智能化的校验功能;提供友好联机的帮助信息,对各种状态和操作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提示。

4.1.4 可靠性原则系统应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和极端情况下业务逻辑的正确性。

包括无单点故障,系统应不受任何单点故障的影响;故障恢复,系统应能够在一小时内从故障中恢复。

灾难恢复,当灾难被发布后(being declared),核心系统应在一个工作日内恢复。

4.1.5 可用性原则系统应充分考虑基础安全、网络、硬件平台故障的可能性,采用双机热备或集群方式,满足7×24小时可以使用,系统的日常维护如版本升级等也不应影响系统运行。

4.1.6 可移植性及可管理性原则可移植性是指应用系统的平台无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