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杜牧与李商隐:唐诗绚丽的晚照发布时间:2009-1-24 14:18第十三章杜牧与李商隐:唐诗绚丽的晚照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后人往往将二人并称为“小李杜”,以别于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
无论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还是从他们的成就与影响等方面看,这种并称都很允当。
杜牧的诗出入于“雄姿英发”与“伤春”“伤别”之间,充分展示了时代的特点;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以心象熔铸物象,营造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新诗境,体现了中唐以后重要的审美转向。
杜牧与李商隐不仅是晚唐重要的诗人,并且无论从诗旨、诗情还是诗境上讲,都是唐诗绚烂绮丽的晚照。
第一节杜牧:在“雄姿英发”与“伤春”“伤别”之间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杜牧是中唐名相杜佑之孙,为人性格豪爽,才兼文武,志在经济,爱谈兵论政。
23岁时就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受牛僧孺器重,征辟为淮南节度掌书记,后来受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刺史,转池州、睦州,仕途蹭蹬。
李党失势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秉性刚直,有济世之志,与李商隐有很大不同。
他在《长安秋望》一诗中写道:“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正表现了他的刚劲爽朗的性格风貌。
杜牧的诗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该诗表达了杜牧渴望解除边患,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心愿,对边地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对朝廷的软弱无能表示愤慨。
《早雁》诗写因遭受回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表现了对边地人民的关怀: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作运用比兴手法,以哀鸿喻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也隐含着对朝廷不能御侮安民的强烈不满。
另外像《郡斋独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
杜牧的咏史诗十分著名。
因其“雄姿英发”,所以不拘历史陈见,有些咏史诗往往翻历史旧案,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前人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给以极高评价,认为由此而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前两句记叙写得平平淡淡,毫无新奇之处,但在精通武略的杜牧看来,周瑜只不过是侥幸取胜而已,所以后两句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一向被认为是英雄悲壮之举,但此诗一反常论,认为项羽自杀,算不上是真正的英雄。
诗歌阐发了这样一条人生道理: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能够包羞忍辱,能够随时屈伸,方可成大器。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样写道: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与上面的《赤壁》一样,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显得精警而多智。
杜牧集中此类七绝颇多。
这些诗理趣隽永,情韵深长,但又往往从正面抒发议论,言尽意尽,余韵较少。
杜牧的这些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宋代的王安石、苏轼就写了不少这样的诗,以致七绝成为翻案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对历史上帝王将相荒淫误国的尖锐揭露和辛辣讽刺也是杜牧咏史诗的重要内容。
杜牧善于在历史的得失成败中总结教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爱憎,这同样表现了其“雄姿英发”的诗风。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借用典型的历史情景,将唐明皇、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生活艺术地再现出来,也揭示了安史之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首紧承上首,再次表现了荒淫误国的主题,而以“舞破中原始下来”作结,极为精警,令人回味无穷。
杜牧有的咏史诗除了进行揭露和讽刺以外,还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追寻和思考,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感。
如《汴河怀古》:“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
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讽刺隋炀帝和西汉梁王的奢侈和恣意横行,并借游人的闲思对历史表现出无限的伤感。
《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这样写道: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妫是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夫人,又称桃花夫人,因蔡哀侯向楚王极言息夫人的美貌,楚王灭息。
息夫人入楚后生堵敖与成王,但始终不语,楚王追问其故,息夫人说:“吾一夫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而又奚言?”诗作前两句表现出对息夫人的无限同情,后两句以未自杀的息夫人和自杀的绿珠作比较,“至竟息亡缘底事”?女人到底与国家的兴亡有没有关系,红颜到底是不是祸水,杜牧借此对历史的种种变故进行了深度的追问,令人在悠长的回味中进行不断的思考。
还有一些咏史诗更多地表现其人生与历史的感慨。
如《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晋书•石崇传》记载:金谷园是东晋石崇的别墅,绿珠是其宠姬,孙秀使人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一般的咏史诗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此诗是四句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蝉联而下,铺展了繁华事散、流水无情、日暮东风、落花坠楼等情景,一气贯通,使惜春与惜人,叹时与叹史相互生发,引人深思。
再如: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润州二首》其一)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悲吴王城》)前一首将人生无常和有志难申的感慨糅合在一起,忽而目前,忽而畴昔,忽而现在,忽而往古,将一己哀愁与千古情事结合在一起,跳跃跌宕,挥洒自如,可谓豪纵不羁。
后一首表现了历史的虚空感,同时也对帝王的荒淫奢侈进行了讽刺与抨击,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问,风格跳荡流畅,爽朗俊发。
杜牧的咏史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与他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关怀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诗以诗论史,议论精到,见解独特,情感鲜明,表现出了“豪纵”、“雄姿英发”的特点,开创了咏史诗的新的风格。
他的写景抒怀、纪行咏物的七言绝句佳作迭出,体现出清丽明朗、深情细腻甚至多愁善感的艺术风貌。
如: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写自己的寂寞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了离世隐居的愤懑情绪和对唐初盛世的向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淡雅的水边月色中,传来了秦淮歌女的《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
以宛曲轻利的笔触讽刺了那些达官和富豪纸醉金迷的生活和精神的颓唐与空虚,也表现出正直知识分子的愤懑与忧虑。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通过对江南风景剪影式的描绘,流溢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寄寓了对唐代皇帝佞佛的讽谏之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二月花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山林秋色图,使秋林呈现出一种热烈而又生机蓬勃的景象,是秋的赞歌,也是诗人英爽俊拔之气的表现。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深宫生活的图景,也是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境的写照。
“天阶夜色凉如水”,是夜色?是宫中的生活?是帝王的情感?是宫女失意的心境?还是兼而有之?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诗作追忆了在扬州当幕僚时的生活。
表面放浪形骸、沉湎酒色的生活掩盖不了内心的烦闷与空虚,“赢得”二字在诙谐中饱含着辛酸、调侃与否定。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溪桥上,岸柳边,荷池中,在匠心独具的剪裁中组成了一幅蕴涵着绵绵情思和淡淡忧伤的图画。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齐安郡后池绝句》)将典型的情景剪裁在一起,使意境清幽而艳丽,令人有不胜之致。
杜牧的一些送别、酬答以及伤春的诗也写得十分出色,这些诗表现了杜牧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可谓风调悠扬,意境优美。
先是水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将江南的绰约风姿与对远方友人的似水柔情表现得十分生动;继而视线与思维聚焦于一点:披着月辉的玉人何处吹箫?写艳情而不轻薄,反而营造出了一种无比清丽俊爽、悠扬流畅而又略带伤感的意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该诗可谓曲尽“起承转合”之妙。
第一句是“起”,交代情景、环境和气氛,一片迷蒙,虽不写伤感,但那种极易引起伤感的情景却比直写伤感更令人情不自禁;第二句是“承”,引出环境中的人物,同时也活画出其纷乱凄迷的心境,无论是扫墓归来还是游子野行,都不堪面对此情此景;第三句是“转”,如何摆脱这样的心境,如何消解这样的伤感,自然就想到了酒;第四句是“合”,既是对第一句情景的回应,也是全诗神理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是悲剧意识缘起与消解必然历程中的最后阶段。
全诗语言通俗自然至极,意象隐跃,意境清新,音节和谐圆满;在情感节奏上逐波推进,在高潮与结局合一处戛然而止,使读者长时间地氤氲在诗的情韵之中。
在这类诗作中,有的表现出更多的伤感。
例如: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怅诗》)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初冬夜饮》)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但杜牧的伤感毕竟也是“雄姿英发”的,他往往表现出那种倨傲不屈的鲜明性格特点。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