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漓江的自然地理与水质调查

漓江的自然地理与水质调查

漓江的自然地理与水质调查韩耀全吴祥庆周解(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1. 漓江概述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条青罗带,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魂,是桂林人、广西人乃至全球华人的骄傲。

秀丽的漓江黄金水道,犹如一幅百里画卷,韵美无穷。

漓江最初称“离水”或“漓水”,历史上曾名桂水或桂江、癸水、东江。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述,二水在兴安境内分水岭南北“相离”,在“相离”二字偏旁加“氵”,北去的名曰“湘江”,南流的名曰“漓江”。

漓江为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资源县交界处,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m的老山界南侧。

主源乌龟江北源在南流至兴安县水埠先与源出东岭界海拔1030m的东源黑洞江汇合,至雷皮洲再与源出海拔2141.5m的猫儿山东南侧的西源龙塘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三江汇合后称大溶江,流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灵渠南渠)汇合后始称漓江。

漓江自此而南流,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止,起止地理坐标在(E 110°18′~111°18′、N 25°59′~23°23′)之间。

漓江南流,先在兴安县溶江镇廖家附近纳西北来的小溶江,即入灵川县溶流,并在灵川县三街镇附近先后汇入西北来的路江及东来的淦江,至灵川与桂林市接壤处定江镇大面圩附近纳西北来的大支流甘棠江。

漓江过灵川县秦家后进入桂林市郊区大河乡四联村,由此向南穿过桂林市区(桂林市段长49.3 km),在桂林市区段汇入的主要支流有:主流于象鼻山北麓汇入漓江,部分水流在雉山萝卜洲处注入漓江的桃花江;于斗鸡山北麓注入漓江的南溪;于穿山西南麓汇入漓江的小东江;于萝卜洲南端注入漓江的宁远河;于花桥汇于小东江注入漓江的灵剑溪;在柘木镇胡子岩附近接西南来连接会仙湿地及相思江的合流形成的良丰江。

此外,由于漓江地处岩溶地区的独特岩溶富水特性,漓江周边富集的大量地下水以各种泉、潭、井、地下河的形式出露补给漓江,著名的有如白龙泉、冠岩地下河等。

漓江出桂林市区继续南流,于大圩镇附近先后纳入东北来的牛河、马河及东来的潮田河,在草坪乡冠岩处入阳朔县,并在兴坪镇汇入大源河及胡家园河的合流,继续南流至阳朔大桥下的田家河纳入西来的遇龙河及金宝河的合流,再至福利镇汇入东来的福利河,经福兴进入平乐县,先在南洲接西来的荔浦河,后在县城恭城河口汇合北来的恭城河,漓江亦以此为终点,全长164 km,总流域面积6050km2。

平乐镇以下江段称桂江,续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珠江,最后汇入南海。

2.漓江的地质地貌漓江的地质地貌主要有如下特点:2.1 典型的岩溶地质地貌区。

漓江流域形状为长形多支流河系,整个流域在地貌学上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广泛裸露古生代纯质厚层的碳酸盐岩,由于地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多次构造运动,使其具有纵横交织的断层裂隙,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流域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诸多的地下溶洞和地下河。

自桂林至阳朔之间河段,是广西东北部岩溶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此段漓江沿岩溶峰林峰丛地貌依山而转,蜿蜒于万点奇蜂之间,碧水萦回,奇峰夹岸,形成景致最迷人的峡谷,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

2.2 沙石河道,常年长有水草,滩潭众多。

漓江河床地质结构是中盆系以后的碳酸盐建造,溶岩已发展到峰林期,尤其是桂林至阳朔段系石灰岩岩溶较发育地区,河道由砂、卵石组成,以沙石为多,分布有石,并常年长有水草,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滩险众多,不少具独特水文环境条件的深潭滩尾成为众多漓江鱼类的产卵越冬场所。

2.3 河谷深切,河床比降大。

在漓江河谷阶地上,多为砂砾、卵石堆积物,埋藏有孔隙潜水。

漓江河谷窄而深切,两岸山坡陡峻,河道复杂,下游阳朔到平乐段,除沙卵石为主外还分布有散石与丛礁。

漓江河床的整体比降较大,平均比降为0.4‰。

3 漓江的水文环境漓江的水文环境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3.1 水质清澈,透明度高。

漓江上游流经越城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0%左右,水土流失较少。

中下游流经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暗河发育,部分江水流入地下,形成地下伏流,加之河床主要以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自净能力较强,许多江段水草丰茂,同时在它的河床上的一个又一个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漓江晶莹、清澈见底的江水,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有“江作青罗带”的美誉。

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而形成,以悬沙为主。

含沙量的变化随暴雨、洪水而定,洪水期含沙量较大,低水时含沙量较小。

每年l、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4 kg/m3。

3.2 相对流量丰富,夏涨冬枯,暴涨暴落,丰、枯水期的水量差距显著,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降雨集中,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仅次于柳江,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丰、枯流量最大相差500倍以上,多年平均相关8.4倍,为广西河流之最。

而且,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汛期洪水有暴涨暴落的鲜明特点。

3.3 汛期来得早,枯水期时间长。

漓江是广西汛期来得最早的河流,一般2月底春汛将至。

漓江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其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季发洪水时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低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

漓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0.3亿立方米,最小流量径流23.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5252 m3/s,多年平均流量128 m3/s,最大流速2~3m/s。

水量大小、水位高低随降水季节变化,具有山地型河流特点。

漓江汛期为每年3~8月,5~6月水位达最高,8月汛期结束,9月~翌年2月底为枯水期,时间长达5个月左右。

漓江河槽宽在100~600m之间,江面宽一般为100~300m,在丰水期,漓江水面大多宽100~200m左右,水深1米多,而在枯水期,漓江水面大多在30~50m左右,水深大多不到60cm,水量依赖于流域蓄水补给。

近年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日趋严重、河道干涸、生物群落大量减少,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

4.漓江的水质理化因子监测分析漓江水透明度较好,枯水期透明度在1m以上,汛期或大雨后透明度明显下降。

桂林市区支流的江水明显比漓江水浑浊,其中以宁远河和南溪为重。

漓江水温冬季高于气温1~4℃,其他季节低于气温l~4℃,平均水温为20℃左右,从灵渠、漓江而桂江,水温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升趋势,这主要是纬度的地理位置之故。

一般5~l0月为高温期,11~4月为低温期,各断面极端高温多出现在8月,其次为7月;极端低温出现在1月较多,2月次之。

漓江水色度多年平均为12.3度,浑浊度多年平均为7.0度,悬浮物为4.5毫升每升。

根据项目的要求,项目级对漓江水质进行采样监测分析,分别于2006年3月和11月,进行了2次监测分析。

4.1 监测水域布点根据漓江水域分布,我们选择了5个代表性的监测点,分别是漓江木龙渡、小溶江电站、临桂会仙湿地、漓江灵川大圩、漓江阳朔兴坪码头。

4.2 采样依据(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T 12997-1991);(2)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T 12998-1991);(3)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T 12999-1991)。

4.3 监测指标及评价标准4.3.1 检测参数溶解氧、pH值、氨氮、总磷、总氮、铜、锌、铅、镉、汞、砷、六价铬、叶绿素-a、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

4.3.2 评价标准及检测方法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

检测方法采用标准所规定的方法。

4.3.3 评价方式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评价,单因子环境Si质量指数的表达式为:Ii= Ci/Si式中 Ii: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浓度;Si:第i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当Ii≤1时,表明该检测样品的第i种污染物符合标准;当Ii>1时,表明该检测样品的第i种污染物不符合标准。

4.4 检测结果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溶解氧和pH值在标准范围内;总氮Ii,除小溶江电站点第二次的Ii小于1外,其它监测点为1.03~3.20,不符合标准要求,超标;其它参数Ii小于1,符合标准。

参照1982年《漓江受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调研报告》历史可比参数数据看,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

高锰酸盐指数(有机耗氧量)和氨氮检测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总氮检测值明显升高,在0.427 mg/L ~3.195 mg/L之间,只有小溶江电站点的第二次检测值为0.427 mg/L,低于标准值,其它结果均超过标准值;叶绿素-a总体看,处于较低水平;铜、锌、镉、砷检测结果有所下降,没有超标;汞、铅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结果见附表。

4.5 评价结论综上分析,漓江水质从选择监测点所得的检测数据看,只有总氮一个指标超标,其它检测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与1982历史数据相比,部分重金属含量有所降低,水质总体较好。

但是,总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引起注意。

表1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的水质监测第一次结果表2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的水质监测第二次结果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检测结果表明,溶解氧和pH 值在标准范围内;总氮I i 为1.03~1.64,不符合标准要求,超标;其它参数I i 小于1,符合标准。

从丰水期与枯水期比较看,水体的pH 值、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汞、镉、铜、锌检测值没有明显变化;铅含量,枯水期比丰水期略有下降;六价铬检测值,枯水期比丰水期略有上升;小溶江电站的砷含量,丰水期较枯水期高,临桂会仙湿地的砷含量,丰水期较枯水期低;叶绿素-a 含量,丰水期比枯水期明显高,最大值出现在漓江灵川大圩(0.9334μg/L ), 叶绿素-a 总体看,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水体生产力不高,对渔业生产发展潜力不大;总氮含量,枯水期比丰水期高。

参照1982年《漓江受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调研报告》历史可比参数数据看(见表3)表3 1982年漓江水质分析部分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高锰酸盐指数(有机耗氧量)和氨氮检测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总氮检测值明显升高,在0.427 mg/L ~3.195 mg/L之间,只有小溶江电站点的第二次检测值为0.427 mg/L,低于标准值,其它结果均超过标准值;铜、锌、镉、砷检测结果有所下降,没有超标;汞、铅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