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流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措施探讨朱继蕤,侯宇丹(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阐述了漓江流域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坚持“保护、治理、开发”三结合的原则下,提出了大力发展和保护造林绿化工程、兴建漓江补水工程、整治重点污染源工程等建设项目,通过采取生态、工程和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该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旅游等事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漓江流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1 漓江流域概况漓江流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西南端,南岭山地西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110°40′,北纬24°40′~25°80′。
[1]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一级支流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华江乡猫儿山、海洋山、青狮潭水库区等三个自然保护区,源头为兴安县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m的老山界南侧的八角田铁杉林,由北流向南。
漓江主源乌龟江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为六峒河,又叫华江;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汇川江,三江相汇后合称大溶江,至溶江镇汇灵河,始称漓江。
漓江全长227km,干流长164km,流域面积6050km2。
[2]主要支流有小溶江、甘棠江、桃花江、良丰江、黄沙河、西河、潮田河、兴坪河、金宝河及遇龙河等。
[3]漓江的年平均径流量为40.52亿m3,最大流量值156.9m3/s,最小流量值109.0m3/s。
[4]1982年,漓江作为神秀天下的山水名胜,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漓江畔的骆驼峰2007年5月8日,桂林市漓江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过度开发,漓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2007年末的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审核中,漓江等10大景区受到国家旅游局点名批评通报,此次事件,为桂林开发旅游,特别是漓江的开发敲响了警钟!2漓江流域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2.1水污染日益加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桂林市区每天也有数万t生活污水和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漓江。
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地下水管网设施和管理措施不配套,部份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
沿岸乡镇企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
洪水时,大量垃圾、泥沙、油污和农药化肥进入河道,导致水质含氧量低。
部份工业废水和医院废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废水经处理后却达不到排放标准,第三产业污水排放对漓江水质造成油类污染和有机类污染。
而河流自身的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有限,到了枯水期,河流稀释与自净能力显著下降,河流污染逐渐加重。
桂林城市总体环境,包括漓江水质虽有改善和好转,但并不等于局部环境和局部水质的改善和好转。
流经市区段的漓江,是桂林城市的点晴之笔、城市亮点,其环境和质量对桂林城市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目前,流经桂林市区的漓江,在一些地段环境及水质状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南溪山至八娘庙段污染十分严重,环境严重恶化。
2.2生态与景观受到破坏枯水期水量不足,鱼类等水生生物生息繁衍受到严重影响,漓江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水生生态受到破坏。
同时,为了便于通航与水厂取水,浅滩深挖、河床渠化、严重破坏了山水自然景观。
风景区上游水源林的快速减少,造成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易在丰水期形成洪涝灾害。
枯水期则流量太小,严重影响了漓江的观赏价值和游览时间。
且漓江两岸土质以粉质粘土为主,抗冲刷能力差,漓江流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及游船动力引起的水浪造成对河岸的冲刷,引起水土流失严重。
另外,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不明,动植物资源本底不清,又没有划定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也没有设置专门机构,也是造成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受到损坏的原因。
2.3枯水期水资源严重匮乏漓江流域年总降水量为108亿m3,其中蒸发量28亿m3,流出水量70亿m3,地下水补给量10亿m3。
[5]漓江3~8月为丰水期、9~2月为枯水期,其中5~6月占全年迳流量的40%,枯水期占全年迳流量的20%,而最枯的1月仅占全年迳流的2%。
洪水与干旱频繁,频度一般为3~4年一次。
据桂林水文站资料:枯水期流量小于30 m3/s,游船难于航行,平均每年有96d。
此外,漓江枯水期与丰水期资源利用情况差距也很大。
根据1995年资料统计:桂林水文站上游地区全年利用漓江水16﹒1亿m3、地下水1﹒2亿m3;其中农业用水13﹒9亿m3,丰水期最大取水量为80 m3/s。
到枯水期,水主要以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取水量为7~8 m3/s,流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利用率均较低。
据桂林市用水需求预测:到2010年、2020年仅桂林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比现在分别增加15 m3/s、25 m3/s。
若上游近年不能显著增加调蓄能力,枯水期漓江将面临干枯的危险。
2.4 大气环境污染漓江风景区空气污染的特点为煤烟型污染。
从历来桂林市环境质量周报可以看出:桂林市区空气污染物中以总悬浮颗粒为主要污染物,其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一级质量标准年日均值的0﹒05倍左右。
其原因主要有:生活用煤以劣质煤为主,含硫量高、灰分大;部分工业锅炉的消烟除尘设施未正常运行;民用燃煤和烟尘直接排放;机动车辆带起的扬尘;周边县市和上风向城市灵川县等境内污染物的漂移。
2.5 声环境影响日益突出漓江风景区的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国家控制值,但在区域噪声定点监测中,昼夜均有超标现象。
主要原因有:交通噪声的大量增加,道路建设增长速度低于车流量的增长速度;生活噪声的影响日益突出,卡拉OK厅、娱乐场所等噪声扰民现象十分突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筑施工噪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一些工业企业的噪声源控制不力。
3 综合治理措施探讨1)加强和深化对漓江流域全面保护、综合整治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调研多渠道筹措调研经费,以保证调研工作持续顺利地进行,把对漓江的保护、治理和利用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流域治理须结合科学研究综合治理,采用生态、水利、环境、节水等工程措施和实施宣传教育;解决好流域整体与局部、上游与下游、农业与旅游业、灌溉与航运、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蓄水与补水、泄水与防洪之间的关系,走流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2)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漓江风景名胜区缺乏权威的统一管理机构。
由于漓江流经不同的县、区、乡、村行政管辖区,漓江风景区内各种资源、设施,因管理职责分属不同部门,各个执法主体行使各自的行政职能,难以协调,致使整个漓江旅游市场难以实行统一管理,一些违法行为和不良风气难以制止,既败坏了桂林旅游业的声誉,又损害了国家利益,也无法从整体上对整个风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和开发,而且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破坏。
漓江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概念。
源头的环保治污是关键,流经地段地环保治污同样重要,污水处理是最后手段。
源头——流经地——污水处理这三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应有全局观念,如果“蜻蜓点水”,治“标”不治“本”,漓江的环保、防污工作只会停留在表面,将无法从根本上治理好漓江,直接有损于桂林市城市形象。
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加强对规划、保护、治理和利用的组织管理,促进区内不同部位优势互补和共同繁荣,贯彻落实“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
尽快确定漓江风景区的区域界限,并编制一个科学、系统的保护、开发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及分期实施计划,以利于对漓江的综合治理;同时要抓紧制定漓江旅游风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
3)建立健全调蓄系统,努力解决漓江枯水期缺水问题漓江的综合治理,要达到漓江全年碧水长流之美好境界,要保证漓江能有充足的水量。
首先是上游水源林的保护,落实上游发源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其次,运用科技手段和采取行政管理措施,利用漓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建立健全的调蓄系统,努力解决漓江枯水期缺水问题;认真编制、实施漓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科学规划蓄水,提高航道整治效果,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及水流运行系统等技术项目的研究使用;此外,还要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中水的利用,加强地下水开采、使用的管理。
建设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生态修复、防洪和发展旅游业多目标体系”的漓江水系规划。
建立流域补水调控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搞好枯水期漓江补水和水环境保护。
实施工农业节水工程,农业排灌渠采用水泥三面抹光,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0﹒56;推广浅水、湿润、干晒等科学灌溉技术,以及旱地实行喷、滴灌等。
工业冷却水实行循序再回,废水实行深度处理回用,提高水的再用率。
4)加强漓江流域环境污染防治,尽可能减少漓江水体污染搞好水资源规划和水资源利用审批,禁止新建用水量大的工厂和关停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对流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继续治理漓江水环境污染,除了治理工业污水污染的法规外,尽快制定关于生活污水污染的控制规定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巩固流域内工业企业“一控双达标”成果,鼓励支持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坚决取缔或搬迁漓江两岸、风景区主要旅游干道两侧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景观并经责令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各类企业。
加强对管理范围内排污者的水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对辖区内所有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严防养殖污水流入漓江,污染环境。
同时对辖区内所有饮食服务业的污染防治进行检查,要求其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必须补建,原已有但已损坏的必须修复或重建。
切实禁止在漓江两岸倾倒生活、生产垃圾。
坚决取缔和清理青狮潭水库及周边的各类环境污染源,确保漓江水源不受污染。
5)加强漓江风景名胜资源和漓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改变人工技术工程护岸的现状,以增强漓江风景区天然生态本色,全面实施生态护岸;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计划地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加大水源林、天然林的保护力度。
按国家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的规定,依照有关法规积极稳妥地试行漓江资源保护管理经费的筹措使用办法。
继续大力发展以农户沼气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加大对漓江沿岸生态建设的扶持,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通过引导和扶持漓江沿岸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破解流域内群众为保护漓江而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难题,既科学保护了漓江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开展造林工程。
上游营造1万hm2绿化林(水源林占73﹒8%),使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
营造护岸林,在漓江两岸建造80 m宽、175﹒5 km长的绿化带,对沿岸封山育林。
4 结语漓江流域的环境问题需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应从预防入手,以减少不必要经济和生命财产的损失;环境问题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合作;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群众性监测系统;注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立法和加强管理来规范人类的行为;对于破坏环境行为,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坚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