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公开课晏殊_课件
晏殊的其它词作相 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 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 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 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 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 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 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 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 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 双飞”、“明月穿户”,都以 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 反衬女子有情。
把握词的情感
• 词眼——离别苦 • 词中有离别之后的孤枕难眠,
有无尽的相思之苦,还有音 书难寄的惆怅。
品读诗词 赏析佳句
1、意象、意境 2、丰富的情感 3、艺术技巧(炼字) 4、联想和想象
槛 菊 愁 烟 兰 泣 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在烟雾缥缈的秋天的黎明,多愁善感的 主人公放眼栏杆外,看着菊花被轻烟笼 罩,好像也含着忧愁;兰叶上挂着的露 珠,好似在呜咽哭泣.(联想、想象)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 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 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一个泣(炼字)字,道出了主人 公在那样一个凄清的环境中不可排解 的忧愁和伤感。
槛菊愁烟兰泣露
菊愁烟、兰泣露,透露了主人 个的忧愁和伤感
拟人 ,移情入景,以悲景写悲 情。
燕罗 子幕 双轻 飞寒 去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轻寒:秋寒,也是主人公心里的 感受 燕子双飞:燕子双宿双飞,主人 公只能独处一室,更觉孑然凄 清之感。
——以乐景写悲情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 思乡怀人 离别苦:直笔点出词的主旨情感。 到晓: 写出主人公一夜未眠,其 思念之真诚,内心之忧愁令人同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碧树因一夜西风而 尽凋,足见西风之强劲肃杀,碧 树尽凋,剩下的只是一片萧索残 败(景),还有主人公那断人愁 肠的离恨(情)。
• 3 .“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 应?为什么?
• 答案1: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 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 答案2: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 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 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 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 答案3: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 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辛弃疾的 《青玉案》,谈欣喜 。
词的一开始,勾勒了一副凄清的深秋图 景(意境)。一个菊(意象)字不经意 间透露几分秋意。秋天,繁华已尽,满 目萧瑟,意味着感伤和忧郁。
这里用“愁”、“泣“将菊兰人 格化移情入景(艺术手法),透露主 人公自己的哀愁。(情感)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也是用了这样的手法。 这种移情入景的手法,用王国维的话: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望:凄凉的秋风 萧索的长林 没有尽 头的天涯路。 独、尽:道尽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孤寂中的坚韧情操,与坚定的守候。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山长水阔: 与“望尽天涯路”照 应,使全词意境悠远辽阔。 知何处:欲寄音书诉衷肠,却无处 可寄,更添一份新愁。词也就在这 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语尽而 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蝶恋花
晏 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 (今属江西)人宰相词人。七岁能文, 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范 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描写四季景物、 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其词语言婉丽, 风格温润,意境清新,闲雅有情思,一 洗五代脂粉气和浓艳色彩,有“导宋词 之先路”的美誉。婉约派词人,有《珠 玉词》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