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阳五行与脏腑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脏腑的关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 人体组织结构 阳 阴 背 腹 腑 脏 体表 体内 上部 下部 外侧 内侧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五行学说 物质世界是由木、 物质世界是由木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 展变化,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二、脏腑
脏腑内容及功能特点
脏腑 五脏 内 容 心 肺 脾 肝 肾 功 能 特 点
化生、 化生、贮 藏而不泻 泻而不藏 小肠 三焦 膀 水谷传化 以通为用 胱 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 脑 髓 骨 脉 藏精气 功能似脏 胆 女子胞 形态似腑
三、脏腑的主要特点
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五 五 五 五 五 音 时 味 色 化 角 徵 平 酸 青 生 旦 日 苦 赤 长 中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 五 五 行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方 季 脏 腑 官 体 志 液 声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笑 长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夏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哭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呻 人体
阴阳五行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 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 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 2.辨证论治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 来研究、 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 相互对立、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 律的学说。 律的学说。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如:内—外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 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 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 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 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并用来分析、 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 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 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 疗的依据。 疗的依据。
五脏的阴阳属性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 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 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 肃降,为阳中之阴。 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 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 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 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 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 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木生火 : 肝藏血以济心 , 肝之疏泄以助心 行血; 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 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 金生水 : 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 , 肺气肃 降以助肾纳气; 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水生木 :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 肾阴资助肝 阴以防肝阳上亢。 阴以防肝阳上亢。




抑制
阴阳学说






亢奋






抑制
阴阳: 阴阳:不能概括无关的事物和现象
阴阳学说





亢奋





抑制
阴阳: 阴阳:不能概括不对立的事物和现象
阴阳学说







亢奋







抑制
阴阳:对既相关,又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对既相关,


阴:川之南 阳:川之北
脾:“至”有到的意思、非寻常达到之 意。“至阴”就是由阳到阴由阴出阳升 降出入通达转枢意思。又为“气血生化 之源”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 足的原料,并能充养先天之精。脾气散 布气血,则“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 腑”,这正是脾属土、土旺四旁的功能 体现。所以,在五脏阴阳中,它归属于 至阴。
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肾藏精, 精属阴,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 水液和排泄的功能。故肾又有“水脏” 之称。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春夏、温热、 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 天 功能、活动、上升、向外、 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 秋冬、寒冷、 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 地 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阴阳学说






亢奋


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 相对性。 相对性。 如: 人身 脏腑 阳: 背 腑 阴: 腹 脏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 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昼---阳{上午:阳中之阳} 阳 上午:阳中之阳} 白天) 下午:阳中之阴} (白天) {下午:阳中之阴} 夜---阴{前半夜:阴中之阴} 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 黑夜){后半夜:阴中之阳} ){后半夜 (黑夜){后半夜:阴中之阳}
脏腑的五行属性
五脏按照其生理特性归属五行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五行学说与脏腑的关系
(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 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 其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 其生理功能或特性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心位于胸中而居膈上,在五行中属火, 为阳中之阳,其意义在于心有主持阳气 而恶热的生理特性。火性光明,烛照万 物,心的阳热之气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 身的生理功能,还有温养全身的作用。 从而体现了心在五脏中的阳的特性。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肺的位置 在脏腑中最高,覆盖诸脏,为阳,肺主 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通过肺的 宣发与肃降将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 下或向外输送。为阴。
肝为阴中之阳,因肝藏血, 肝为阴中之阳,因肝藏血,而肝属木主 升发,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 升发,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阳的 特点)的特性,且与胆互为表里。 特点)的特性,且与胆互为表里。虽居 于腹阴而藏血,然其体阴而用阳, 于腹阴而藏血,然其体阴而用阳,病理 状态下多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 状态下多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 甚则肝风内动。 甚则肝风内动。
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 常变化。(乘——乘虚侵袭)
五 行 相 乘 ( 相 克 太 过 )
木 水 金 土 火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五 行 相 侮 ( 反 向 相 克 )
木 水 金 火 土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 间既相互资生, 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 包括生中寓克, 约,包括生中寓克,克中 寓生。相反相成, 寓生。相反相成,才能维 持事物间的平衡, 持事物间的平衡,推动事 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 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 行中一行亢盛时, 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 之有制约, 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 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 在克制中求发展。 在克制中求发展。 木 水
脏腑的阴阳属性
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属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阳
脏腑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 脏腑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 属阴。 属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 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 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 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还可以再分阴阳。 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还可以再分阴阳。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脏与腑相互联系 体现在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的密切相关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来考察“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关系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液 五志 肝 胆 筋 目 爪 泪 怒 心 小肠 脉 舌 面 汗 喜 脾 胃 肉 口 唇 涎 思 肺 大肠 皮 鼻 毛 涕 忧 肾 膀胱 骨 耳 二阴 发 唾 恐
脏腑是一个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综合概念, 脏腑是一个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综合概念, 在临床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在临床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如:心功能--主血脉 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 心功能---主血脉 运行, 若心功能不足(阳气虚) 推动无力, 运行, 若心功能不足(阳气虚) 推动无力, 胸痛,脉细弱等, 治疗上补益心气, 胸痛,脉细弱等, 治疗上补益心气,选用参 附汤。 附汤。 注意:中医脏腑是不仅仅是一个“解剖”学上 注意:中医脏腑是不仅仅是一个“解剖” 的简单概念, 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 生理病理学 的综 合概念! 合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