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第二课时
一、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二、后者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三、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
四、迁移延伸:
1、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
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1)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4)杜鹃:又名杜宇,子规。
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练案
1.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答案:D
2.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
答案:C
3.“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
答案:C
4.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
答案:B
5.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
答案:A
6、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7、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
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8、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9、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
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CE
10、略(每个句子构成恰当的比喻)
11、.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经历的缘故,国事的安危是李煜信佛佞佛的原因。
12、我国自7月1日起实行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制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