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悄然勃兴的传记文学(一)

悄然勃兴的传记文学(一)

悄然勃兴的传记文学(一)
最近,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举办了第二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评选活动,从近五年出版的数万部长篇传记文学中选出十二部作品获奖。

不少关心文学创作的同志认为,传记文学收获丰富,有新的开拓,是文学门类中很有成绩的一个品种。

这次获奖的十二部作品大体反映了近几年传记文学的前进步伐。

下面结合个人的阅读体会,谈谈对近期传记文学创作的几点看法。

作家着手传记文学创作的时候,无疑都要考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立传,这些人物值不值得立传?
应当说,传记文学没有什么禁区,社会上各色人等,古今中外各种人物,都可以成为描写对象。

如果把《史记》当作我国传记文学的源头的话,太史公笔下的人物是很宽泛的。

他既给“成功的英雄”刘邦立传,也给“失败的英雄”项羽立传。

“游侠列传”、“滑稽列传”的主角并不是达官贵人,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辈。

太史公甚至也给反面人物立传,“佞幸列传”勾勒了不少丑恶的画像,对后世很有警示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传记文学特别需要把目光投射到“小人物”、“普通老百姓”的身上。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梓人传》都是写小人物的,前者刻画一位“种树模范”,后者刻画一位木工。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柳宗元勇敢地冲破世俗观念,满腔热忱地歌颂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显示出不凡的思想境界。

但传记文学在关注“小人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大人物”和“成大事业者”的
关注,这两者不是根本对立的。

这次得奖的传记文学作品,涵盖面很宽,有写大政治家、军事家的,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张爱萍传》;有写普通干部群众的,如《你是一座桥》、《高原雪魂——孔繁森》;有写科学家的,如《钱学森》;有写文化人的,如《田汉传》、《赵超构传》、《赵无极传》。

有两部作品很特殊,都是写女性的,而且都是传主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和《无悔的岁月——我们姐妹的人生道路》。

曾志是著名的红军女英雄,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坎坷的人生道路。

浦代英、雷迅、卓琳也是成绩卓著、饱经风霜的优秀共产党员。

四位传主都生于二十世纪初,几乎都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只有雷迅逝世于“文化大革命”中)。

她们是二十世纪民族苦难和民族振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次获奖的十二部作品题材宽泛,反映了各条战线各种性格的人物,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作出贡献的人物。

他们的地位有高低,影响有大小,秉性各不同,却都有着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传记文学应当容纳各种各样的人物,但首先要关注民族和人类的优秀分子,要为民族的脊梁、人民的功臣树碑立传。

十二部获奖作品涵盖不了近几年全部传记文学的题材范围,但它们说明了,我们的传记文学没有冷落更没有忘却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这是令人欣喜的。

目前的传记文学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近似于报告文学,完全写实,其中的优秀者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

另一类带有某种小说的色彩。

这两类作品有内在的区别,后者也可以叫做传记体小说。

无论哪一类,都不同于一般的小说。

小说家要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想像力,传记文学家必须控制自己的想像力。

传记文学的魅力,首先要靠传主本身事迹的感人、人格魅力的强大;同时,也要靠采访的深入细密、大量掌握生活素材和文献材料。

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匠心独运,谈得上创造出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我们说近几年的传记文学有新开拓,不仅因为作品中出现许多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天地,更因为在表现生活、塑造人物上有了深化。

一般的传记文学容易写成对人物经历和事迹的文学性描绘。

优秀的传记文学,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还要写他“怎么做”,怎样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在从事富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活动,还要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和历史动因,写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这当然不能靠揣摩、虚构、想象、编造,也不能靠叙述者亲自站出来发表大段议论。

传记文学只能靠事实说话。

既要事实,又富有文学性,富有艺术魅力,这就是传记文学的难点和独具风采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