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2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知识过关小考卷二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检测一(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页 1 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锦鳞游泳(代指鱼) .(2)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而或/长烟一空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解析】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4分)__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页 2 第(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页 3 第__(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2分)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皆若空游/无所依C.其岸势/犬牙差互D.似/与游者相乐【解析】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请分析两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4分)__【甲】【乙】两文同为作者被贬官之后的作品,都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愁苦之情;但【甲】文又表现出作者赏月的闲适和面对挫折的豁达,【乙】文则更多地表现出凄凉孤寂之情。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空谷传响,属引凄异常有高猿长啸林寒涧肃每至晴初霜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页 4 第【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指飞奔的马) .(2)以其境过清(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B)(2分)绝/多生怪柏A.B.巴东/三峡巫峡/长页 5 第C.皆若/空游无所依D.潭/西南而望【解析】A.绝多生/怪柏;C.皆若空游/无所依;D.潭西南/而望。

4.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小品文,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__【甲】文写三峡山水奇特,引用渔歌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乙】文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情感。

检测二(时间:3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页 6 第(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2)可爱者甚蕃(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它)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C)(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莲,花之/君子者也D.晋陶渊明/独爱菊【解析】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晋/陶渊明/独爱菊。

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__【甲】文通过陋室表达作者的思想品德高尚,以及淡泊名利、豁达乐观的品格。

【乙】文则采用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甲】文借陋室言志,【乙】文借莲花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页7 第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B)(2分)A.林/尽水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页 8 第C.故人/不独亲其亲D.是故谋闭/而不兴【解析】A.林尽/水源;C.故/人不独亲其亲;D.是故/谋闭而不兴。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4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