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两汉散文模拟试题

先秦两汉散文模拟试题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

5、贾谊、晁错是汉初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10、《汉书》先后经历人之手而写成。

二、词语解释1、《春秋》三传2、性善论3、兼爱非攻4、合纵连横三、翻译1、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2、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四、简答1、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2、《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荀子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甲骨卜辞2、《左传》3、墨子4、汉赋5、政论文6、《尚书》7、《庄子》8、韩非(子)9、《史记》10、四二、词语解释:1、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

《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

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

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对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分阶级,不分亲疏,大家互爱互利。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

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反对的是侵略战争。

对于反侵略的防御战,他不但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他甚至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用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战。

4、战国时期,纵横策士出于各自的目的,鼓动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与某几个国家结盟,以对付别的国家。

合纵,指的是联合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以对付秦;连横,指的是联合秦赵魏韩燕齐六国以对付楚。

三、翻译:1、唉!当我贫穷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是儿子;一旦富贵了,亲戚们就都畏惧我。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又怎么可以轻视呢!2、我看李将军外貌象边鄙之人一样,平平庸庸的,他又不能言善辩,但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之人不管知道他与否,却都哀怜他的不幸遭遇。

3、如果能够驾乘天地之间的正气,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在无所穷尽的境地,那么,他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四、简答:1、《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

(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

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

(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

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

(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

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做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

(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3、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

荀子生活的时代的现实已经证明儒学治国无多大成效,而法家学说却越来越显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威力,所以荀子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

在思想上,孟子承认有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荀子则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主张“制天命”。

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唯心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虽然也是唯心的,但他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与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极力主张“法先王”,不遗余力地推行仁政和王道;荀子则主张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王道与霸道兼行。

总之,荀子既继承了孔孟的学说,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了改造。

荀子的思想是战国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具有进步性的。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二)一、填空题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

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家。

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和应劭。

6、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和《左传》。

8、“兼爱非攻”是的主张。

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论。

1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之祖。

二、词语解释1、汉赋2、李陵之祸3、甲骨卜辞4、《论语》三、翻译1、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四、简答1、《春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2、《左传》的思想倾向3、《周易大传》提出了哪些文艺观点。

先秦两汉散文史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铁云藏龟》2、文献结集型3、纵模4、仁政5、王充6、《周易》7、《谷梁传》8、墨子9、性恶10、传记文学二、词语解释:1、汉赋是在汉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新的文学体裁。

它是两汉文学的主流,其形式受传统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深刻,并经历了初兴、成熟与转变三个不同的阶段。

汉赋的特点有铺叙夸张,劝百讽一,词藻华丽,想象力及艺术表现力丰富等。

2、公元前99年,武帝命李广利攻打匈奴,并命李陵为李广利“将辎重”。

李陵不肯,主动请命攻打匈奴。

李陵先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大臣纷纷祝贺,后来几经恶战,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和孤立无援而失败,投降了匈奴,原本为李陵唱赞歌的众大臣纷纷落井下石。

司马迁深感不平,说了一些袒护李陵的话,武帝大怒,把司马迁下狱治罪,处以宫刑,使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很大的摧残。

司马迁由此深刻地认识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并认识到了统治者的残酷本质,这都有助于他对汉代社会作深刻的分析揭露。

3、甲,指的是乌龟的底版;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

占卜时,巫觋将龟板的某部分刮薄或钻一个洞,再放在火上烤。

这样龟板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就是“兆”,巫觋从裂纹中看出天帝对占卜问题的答案,便将问题(有时连同答案)刻在龟板上,这就是甲骨卜辞。

4、“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篡、编辑之意。

语,即言语、言论。

论语就是指编辑孔子及其弟子等的言论。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文献。

三、翻译:1、语出《孟子·告子上》。

即使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2、语出《庄子·秋水》意谓你问‘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3、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意谓吃得饱穿得暖,安逸地居处而没有教育,就与禽兽差不多。

四、简答:1、《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艺术特点有:(1)记事上“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记史顺序,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

(2)记史简略,叙事只是一个大纲,并不细写,如同现在文章的大标题。

(3)《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

①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微言大义”,即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

②《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句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

2、《左传》所包含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其进步思想倾向十分明显。

(1)作者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

(3)《左传》的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

(4)《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

3、《周易大传》虽然是释经,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而是就经文而加以发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存极为美妙的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世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文艺观点包括:(1)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

《周易大传》多次提到言辞是一个君子修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君子,必须通过修饰自己的言辞来确立自己的诚信,将其看作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若出言不慎,将导致祸乱的到来;言辞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观,团结和睦的言辞才是君子之言;君子之辞既要有内容,又要讲究言辞的技巧。

(2)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

《周易大传》论述了“辞”和“情”之间的关系,“圣人之情见乎辞”,内心的“情”不同,所外观的“辞”也就不同。

(3)提出了“书”“言”“意”等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际是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论题。

①“书”指书面文字;“言”指言语,口头所说之话;“意”指思想和内心的领悟,即“心意”。

②指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三者的关系。

(4)关于“文”的论述。

《周易大传》指出“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提出“天文”“人文”两个文化范畴。

自然万物,刚柔交错,形成了天文景观;人文即为“礼”。

刚柔交错的天象是自然的外观形式,是自然的“文采”;“礼”的等级是社会的外观形式,是社会的“文采”。

《周易大传》的这些论述对后世的文论和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一、名词解释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