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图形宝宝找家教案
【篇一: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宝宝找家】
幼儿园教案大全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2.懂得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二、活动准备
画有“〈”“〉”符号卡片两张、1—10数字卡一套、苹果卡片三张、桃子卡片两张、粉笔三支、铅笔一支、练习题每人三张。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认识大于号“” 和小于号“”。
1.教师边出示“” 和“” 的卡片,边说:“今天老师带来两个好伙伴给你们认识,你们认识他们吗?”
2.教师出示大于号“”
(1)教师:它叫大于号,开口向左,跟着老师念:大于号,开口向着大数笑。
(2)教师举例,在黑板上写出3 1,读作三大于一,跟着老师再念一遍,大于号,开口向着大数笑。
3.教师出示小于号“”
(1)教师:它叫小于号,开口向右,跟着老师念:小于号,尾巴对着小数翘。
(2)教师举例:在黑板上写出24,读作二小于四,跟着老师再念一遍,小于号,尾巴对着小数翘。
(二)学习“” 和“”的实际运用并进行可逆联想.
1.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比较结果。
苹果是三个,桃子是两个,3比2大,所以32
桃子是两个,苹果是三个,2比3小,所以23
2.出示3支粉笔,一支铅笔进行比较。
粉笔是三支,铅笔是一支,3比1大,所以31
铅笔是一支,粉笔是三支,1比3小,所以13
(三)练习题每人三张,一张填物体的数量,两张填上数量并填“”和“”,巩固对“”、“”的认识和运用。
(四)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数字卡片,请幼儿填“”和“”。
(从实物之
间的比较过渡到数目之间的比较,幼儿逐步理解大于和小于的实际
意义并学会正确使用)
幼儿园教案大全
【篇二:(小班数学)图形娃娃找家】
(小班数学)图形娃娃找家
图形娃娃找家(小班数学)
一、目的要求: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培养幼儿耐心作业的习惯。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意助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
教具:图形娃娃,三只口袋,儿童乐园一幅,教室内布置圆形、正
方形、三角形学具:图形娃娃每人一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们小四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呢?(出示图形妈妈)问:“这是什么?(图形妈妈),图形妈妈怎么啦?(哭)们一起来问:”图形妈妈你为什么要哭?
2、原来它们的宝宝不见了,们帮它们找一找,然后把宝宝们送回妈
妈身边去。
二、请幼儿把图形娃娃送回家。
1、师:这些娃娃都在儿童乐园玩呢,们找到它们后,对他们说一句话:xx娃娃,把你送回家。
2、教师示范,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把找到的娃娃送到对应的妈妈身
边去。
3、幼儿找娃娃并送回家。
师:们先帮圆形妈妈找娃娃,找到后对它说:xx娃娃,把你送回家。
现在帮谁找娃娃?怎么说呢?
还有谁没有回家,送它回家时说什么?
4、师:这些宝宝都回家了,图形妈妈应该很开心!可是怎么还在哭呢?
三、幼儿再次操作,把自己桌子上的图形娃娃送到新房子里。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游戏:到图形娃娃家做客。
1、现在图形妈妈怎么样了?(笑了)图形妈妈说们小四班的小朋友
真能干,为感谢大家,要请们去它们家做客,看是哪个妈妈出来们
就去它们家去。
2、幼儿看出示的图形,到相应的图形娃娃家做客。
3、师:们到图形妈妈家玩得开心吗?好,现在们回家吧!
【篇三:图形宝宝找家】
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找家
设计思路:
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
理准备。
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
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外部特征的干扰。
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所以,小
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
定的概括能力。
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区分这些图形,发展幼儿的形状知觉、观察力
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我就
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来加深对几
何图形特点的区分,以及让幼儿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图形。
活动目标:
1、能够正确辨认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及图形的颜色。
2、能够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体验分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大小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图形。
幼儿想一想,并说
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一起分别说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张子艺:红色的三角形尹号达:黄色的正方形刘
延号:圆形是蓝色的。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很深的认识,所以当老师
出示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时,孩子们变很快的辨认出来了。
2.师:你们从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幼儿:桌子上、黑板上、
地面上。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幼儿边指边说。
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在认识这些图形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一些如颜色或形状大小的一种
干扰因素,混淆幼儿的视觉,给幼儿加大难度,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分类。
3.教师示范操作。
这些大的图形是这些小图形的家。
师:出示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应该回到哪里?幼儿:圆形幼儿将小圆形放入大圆形中。
三角形和正方形操作方法同上。
小朋友在中间的操作筐中,每人取出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并且幼
儿分别放到三个大图形宝宝的肚子里,形象的操作幼儿的操作兴趣
很强,孩子们都能正确地完成操作。
4.操作活动
师:老师这里的小筐里有许多不用形状的小图形,我请你们来帮我
将这些小图形分别放到相应的大图形上面,将它们送回家。
5.幼儿自由操作,操作完成后相互检查,并将其收好。
6.游戏:《图形宝宝找家》
①下面我们请小朋友们来扮演图形宝宝,每人一个圆形,那到后你
们就相互说一说自己扮演的是哪一个图形宝宝,接着老师带着幼儿
一起看一看地面上的三个不同形状的图形。
一起唱着我们绕圆形,
我们绕三角形,我们绕着正方形,回到自己的家。
幼儿马上按照自
己身上的标志跑到相应的图形家中。
②听老师口令,做相应动作(三角形抱抱,圆形跳跳,正方形握握手,脸贴脸扭一扭等动作)
③幼儿将标记图形相互换一换继续游戏。
在这个活动环节,教师如
果再请幼儿之间相互换一下自己的图形,再进行一次,在三角形、
圆形、正方形不同形状范围内加以肢体语言效果就更好了。
效果分析与反思:
一、情景化教学有助于幼儿融入于活动之中
小班幼儿由于意识薄弱,集中注意力不能很好的保持,所以在教育
活动中,设计一些情景性的因素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游戏活动
中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图形宝宝,按图形的形状找到自己的家。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一边玩着一边看着自己手中的形状完成
自
己的任务。
在活动一开始,教师还通过律动的形式请出三位图形宝宝,展示给幼儿。
孩子们通过对平时事物的观察及初步的了解很快
的判断出了图形的形状与颜色。
生动形象的图形宝宝来到我们的班,幼儿都很开心,每位幼儿都能认识这三种不同的图形,小朋友在中
间的操作筐中,每人取出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请幼儿分别放到三
个大图形宝宝的肚子里,幼儿首先进行个别分类,请幼儿分别进行
验证,接着全体幼儿将手中的图形分别放入三个图形筐中,再次请
全体幼儿进行操作,并顺利的完成。
二、在分类教学活动中要尽可
能地促进幼儿间的互动与交流
当幼儿把材料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交流。
这也是分
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幼儿可以从其它伙伴的分类中学到更多的分类
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幼儿虚心好学的品质。
交流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让幼儿把自己的分类讲给大家听,或把自己的物品边展示给
大家看,边进行介绍,注重讲解自己按什么去进行分类的,是怎样
分的;另一种是把每个幼儿分类的结果放在桌子上,组织全体幼儿
互相观看最后把看到的情况进行交流,如请幼儿回答看到哪些小朋
友哪些地方不一样。
这样不仅起到了相互学习的作用,又提高了语
言的表达的能力。
三、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感受乐趣
最后一个环节游戏,幼儿能在分类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能够按老师
指定的要求进行游戏。
全体幼儿积极主动,兴趣很高,将自己融入
到活动之中,一起和老师边唱歌,边以最快的速度按自己身上的图
形
找到家。
在这个活动环节,如果再请幼儿之间相互换一下自己的图形,再进行一次,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形状范围内加以肢
体语言效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