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肖鸿宇
一、概述
1、研究区背景信息
本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
区域地质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面、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面和三叠系/二叠系不整合面。
其基本特征为:①均为角度不整合面②界面之上均为厚层砂砾岩,界面之下岩性较细,甚至于为泥岩。
本区砂砾岩波阻抗高,泥岩波阻抗低。
本区在区域构造单元上属克——乌逆掩断裂带,发育众多断裂,主断裂与区域构造的走向基本一致,断面一般北西倾斜,它们和方向不一、倾向不同的派生断裂一起将本区切割为若干断块,形成了三叠系以背斜——断块为主的构造圈闭。
2 地震资料概况
资料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21条。
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本区剖面经过三维叠加偏移处理。
采用SEG标准显示,负反射系数界面为波峰,正反射系数界面为波谷。
3 任务与要求
1)标志层和不整合面的识别
要求:对所有剖面进行观察,确定本区存在几个标志层。
识别出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确定其是波峰还是波谷。
确定在三叠系内部和侏罗系内部有几个标志层。
确定各标志层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性质。
2)断层解释和主要界面的追踪对比
要求:对21条剖面进行断层解释,对三大区域不整合面和三叠系内部、侏罗系下部标志层共5个界面进行追踪对比。
要求断层和界面在所有的剖面交点上闭合
3)三叠系底界T0构造图编制和构造特征分析
要求:剖面上断点投影到平面底图上,并且标出断层的性质、倾向。
断层组合。
T0图勾绘,等值线间距为20ms。
分析主要断层和褶皱的性质及形成时期
4)地震相分析(编制侏罗系下部层序地震相平面图)
要求:对侏罗系下部层序进行剖面地震相划分。
编制沉积相平面图。
进行的初步的沉积相解释。
二、地层格架
1 标志层及其特征
地震反射标志层是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析,确定以下4个标志层,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标志层为T1、T3、T5、T6,标志层T1、T3、T5、T6均延伸较远,几乎全区都有分布,而且特征十分明显突出,横向变化稳定。
T1、T3与上覆、下伏同相轴均呈整一接触关系。
T5与上覆同相轴均呈上超接触关系,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
2 不整合界面及其特征
不整合面是指具有不整合接触关系的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
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不整合面T1、T4、T6将岩层分别划分为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T1、T6同时也为标志层。
均为全区分布,而且不整合面延伸较远,特征十分明显。
如果通过横剖面进行观察,以剖面X433(附图2)为例,则可以发现在横剖面上T1、T4延伸较远,T6则较短。
T1与上覆同相轴呈上超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
T4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
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
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
由于三大界面之上均为厚层砂砾岩,界面之下岩性较细,甚至于为泥岩,而砂砾岩波阻抗较高,泥岩波阻抗较低,故三者对应负反射系数,为波峰。
3 地层划分表
如附表1所示。
4 地层分布
剖面可见四个地层如表中所示。
P时近乎水平沉积,沉积厚度较大,且有铲式逆断层发育后期发生构造运动,对P地层早晨强烈的削截;T时有明显的构造作用,地层倾斜。
除此之外,发育铲式逆断层还带来外来岩体,替代了大部分P和T沉积物。
此后,J时沉积,延伸较广,完整程度较好,厚度较薄;K沉积,全区分布,完整程度好且厚度较厚。
不整合面剖面上以P、T不整合面与T、J不整合面易识别。
三、地层构造特征
1 各断层特征
本区主要发育四大逆断层和小断层若干,见附图3所示F1,F2,F3,F4为主要断层。
可见F1、F3、F4、F5倾向为北西向,F2南倾,走向均为北东向,长度范围为约2750m到约4750m。
以剖面X 443(附图4)为例,可见:
F1长度约为5000m,向上断至分界面T6,向下断至P地层内部,断距落差较小,性质为逆断层,活动时期为二叠纪末期或三叠纪初期。
F2长度约为3500m,向上断至T地层,向下断至P地层内部,断距落差较小,性质为逆断层,活动时期为二叠纪末期或三叠纪初期。
F3长度约为3000m,向上断至T地层内部,向下断至外来岩体中,断距落差较小,性质为逆断层,活动时期为二叠纪末期或三叠纪初期。
F4长度约为5000m,向上断至分界面T4,向下断至外来岩体,断距落差较小,性质为逆断层,活动时期为三叠纪末期。
除了以上的主要断层之外,在此剖面中还发育有一些小断层,如F5,在附图1中也有标明,或者见X503(附图5)中标示。
此二小断层倾向和走向与大断层相似,主要发育在P和T分界面T6周围,活动时期判断为为二叠纪末期或三叠纪初期。
2 断层的总体组合特征
以剖面X 443(附图4)为例,区内发育逆断层发育的基本均为铲式断层,各断层面在不
同剖面上均呈上陡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水平,其中F1、F2组合为Y字形断层组合,F4、F5组合类型为叠瓦状铲式逆断层,即同向倾斜的铲式逆冲断层向深层逐渐收敛为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
3 主要背斜的特征
见附图3,本区中主要发育三大背斜A1,A2,A3
A1背斜分布于本区东北,走向北东,面积约为1.3km2,形成时期为三叠纪末期。
A2背斜分布于本区中部,走向北东,面积约为0.5km2,被断层错段断形成断鼻圈闭,形成时期三叠纪。
A3背斜分布于本区南部,走向北北东,面积较小,约为0.30km2,形成时间为三叠纪。
4 主要向斜的特征
见附图3,本区中主要发育三大向斜S1,S2,S3。
S1分布于本区东部,走向北东,被逆断层F1断开,面积约为3.25km2,形成于白垩纪之后。
S2分布于本区北部,走向北东,断层F4断入,面积约为2.25km2,形成于白垩纪之后。
S3分布于本区西部,走向北东,被逆断层F4断开,面积约为1.5km2,形成于白垩纪之后。
5 成因解释
二叠纪是发生构造运动产生逆断层,二叠纪末期至三叠纪前期,发生构造挤压运动,并发生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同时又有一系列逆断层产生,错断三叠纪并带来外来岩体掩逆原有地层。
侏罗纪后本区遭抬升剥蚀,后白垩系超覆侏罗纪地层之上,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之后再次发生构造运动,本区内又发生褶皱作用,形成向斜。
四、地震相特征
1 主要地震反射构型、结构
以剖面X 503(附图5)为例,地震反射构型主要为平行—亚平行,波状和杂乱前积。
杂乱前积反射构型,振幅强但不连续,且各同相轴表现为倾斜并向前推进的特征。
波状反射构型,各同相轴之间总体趋势上相互平行,但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
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
2 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如附图6所示,该区地震剖面主要存在平行—亚平行,波状和杂乱前积反射构型。
以附图6中蓝色线段为界,东部为杂乱前积—波状反射构型,西部为平行—亚平行发射构型。
北部以杂乱前积—波状构型为主,西部以平行—亚平行为主。
纵向上看,自北向南振幅减弱,连续性变差。
横向上看,以图中线段为边界,可从同相轴振幅的强弱和连续性的好坏从右至左分为强振幅好连续性(3,3),中振幅中连续性(2,2)和中振幅差连续性(2,1)。
3 沉积相解释推断
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代表的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致相同,由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形成的的沉积物地层。
在深水环境或者沼泽环境中许多相带中均可发育。
波状反射构型反应的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沉积地层,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不稳定,通常扇体中较为发育。
前积是由于沉积物的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于斜坡背景下。
综合本区反射构型发育特点,推测其为扇三角洲,物源方向为北西或者西向,首先显示为进积造成的杂乱堆积,继而变为波状,继而进一步变为平行—亚平行的反射构型,反应沉积物显示快沉积而后向前推进造成不均匀沉积,而逐渐水体变得更加的深,不受扇影响发育的沉积类型。
五、有利储层与勘探目标
1三叠系底界图分析
发育的三个背斜中,均可能发育为有利储层,但是其中尤其以A2背斜为有利储层,
首先和其他两个背斜相比,A2背斜全部位于解释区内,边界断层发育情况十分明确,典型的断鼻圈闭,是属于有利圈闭,其余两个背斜部分都位于资料区域之外,情况不是十分明确。
而且除此之外,断鼻圈闭有利于尤其的运移保存,所以A2是最为有利勘探目标。
2侏罗系下部图分析
三角洲相是油气聚集的勘探重点之一,考虑到运移保存的几个方面,杂乱堆积反射构型是最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因为平行—亚平行所代表深水环境所含泥质较多却无有效储层,而波状反应的是砂体厚度并不足够理想,所以近岸处形成的砂体是最有勘探目标。
六、鸣谢
感谢课上王英民老师的讲解和周围同学对我关于地震资料解释的一些的疑惑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