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下教师在中成长

新课程下教师在中成长

2012年第12期广东化工第39卷总第236期 · 193 · 新课程下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翟志娟,陈伟(河南省许昌县实验中学河南许昌 461000)[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只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宏观的最基本的要求。

它和教材的多样化一起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生态系统。

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换个角度来讲,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教学的自主空间越大,不确定性越高,教学就越依赖于教师的研究。

文章对教学研究中的几个方面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12-0193-01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New Curriculum TeachingZhai Zhijuan, Chen Wei(Xuchang County High School, Xuchang 461000, China)Abstract: In the reformation of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rogram had been substituted by curriculum standard, which put forward a macroscopic and fundamental demand to teaching contents. Together with the varie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ing system is changing accordingly and teachers have more autonomous right than ever. In other words, teachers would face more uncertainty in teaching. The more right, the more uncertainty, research on teaching would be more important for teachers. In the paper, some respects in teaching were briefly discussed.Key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senior chemistry;research on teaching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摈弃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新课改更多地提倡自主、合作的素质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1]”。

而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自然成了新课改最大的挑战者。

面对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师应如何适应、实践、实施,如何圆满完成新标准,多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可有效促进高中化学教师的成长。

特级教师魏书生这样说:“我觉得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型的,一类是重复型的。

科研型的劳动使人常干常新,产生无穷无尽的劳动的幸福;重复型的劳动呢?则使人感觉乏味,厌倦。

我这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科研型的劳动。

他们的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都能看见学生中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

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乃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研究出更科学更艺术的讲法[2]。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研究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的得失和成败,不断脱离教书匠的束缚,走向智慧型研究者之路。

那么,什么是教学研究?1 教学研究研究:“研发动学,学促进教”。

作为教师来说,教研意识就是问题意识,就是对教研活动有意识的改革和探索,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2]。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多方面教学研究,尽快尽好的成长。

2 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使用现成的“教学参考”,而不是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教书匠”而不可能成长为名师。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称职的高中化学教师,更应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时刻学习、与时俱进。

2.1 研究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特别要注意研究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知识结构中以下内容:(1)研究学生知识能力与新授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2)研究学生已有知识易与新授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地方,同时,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认知识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已有化学知识掌握与理解程度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由此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高中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II《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1)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2)观察铜板和稀硫酸的反应;(3)将锌板和铜板同时放入稀硫酸中但铜板与锌板不接触,有何现象?(4)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5)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6)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2 研究教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活动与探究活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在整个课堂中会占很大比例。

这样,教科书就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为展开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的一种范例和素材,以便师生能够以这些范例为基础,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我们就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1)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理顺层次性知识结构;(2)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

要根据化学知识的结构和化学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形成适合班级教学的特色教材。

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中的“探究”活动设计一套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我们就可以设计几个问题:(1)阳极材料是什么?(2)反应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应如何解决?以此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了解氯碱工业[3]。

2.3 研究课堂教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是信息加工的核心,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2]。

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和欲望,而问题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内容问题化,让“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也与“问题”有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下转第190页)[收稿日期] 2012-06-26[作者简介] 翟志娟(1974-),女,河南许昌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化学的教学、教研等工作。

广东化工 2012年第12期· 190 · 第39卷总第236期2.3 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重视“提高起点,强化基本理论、重视研究方法;及时引进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引进环保的绿色的理念”[5]。

在讲烷烃的命名之前,先介绍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排序、先讲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等,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有机化合物。

在讲含氮、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等章节时,渗透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不仅能带来物质和能量的财富,同时也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友好使者。

讲农药时,补充开发氨基酸金属螯和物来补充,补充生物防治。

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时,除考虑学校教学条件实际、学生能力实际、专业要求、能力培养外,还要考虑渗透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需要。

如,选择氧化剂时,不选重铬酸钾,选择次氯酸或高锰酸钾。

强化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这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如,讲到类脂类化合物时,应该补充中国人食用油脂的存在问题,补充如何通过食物来补充各种维生素的问题。

讲到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内容时,应该补充糖尿病的发病的原因、治疗的原则等,补充如何食补各种营养物质等。

补充减肥、保养、保健的先关问题。

等还原化学的本来。

介绍有机合成时,应介绍不同反应路径对反应产率、环境等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路线。

应尽可能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融在所讲的内容中来。

如,光化学反应技术;微波化学反应技术;超声波化学反应技术;高效无毒催化剂技术;相转移催化技术;生物催化及生物工程技术;水作溶剂反应技术;无溶剂反应技术;低温冷冻干燥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

2.4 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

2.5 研究教学2.5.1 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内容针对有机化学的物质结构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物质结构基础;有机化学中的结构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关系;有机合成与新材料;有机化学与植物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中级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关系,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促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的教学改革,使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为较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