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2013年初中化学教师业务考试试题(5)第一部分公共知识(20分)第二部分学科基础知识(40)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用肥皂水判断自来水是否是硬水B.用空塑料瓶、小印石、石英沙,活性炭、蓬松锦等制作简易净水器C.向洁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可制作二氧化碳D.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可制酸碱指示剂2、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制成的“土豆家膜”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B.淀粉属于糖类,糖类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C.该材料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D.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3、根据报道,成人每天饮少量红葡萄酒,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
辨别真假红葡萄酒有一简便方法:倒出少许红葡萄酒,加入纯碱如红葡萄酒由红色变成蓝色,证明是真酒,据此判断可能与葡萄酒有相似化学作用的试剂是()A.活性炭B.淀粉溶液C.无水硫酸铜D.紫色石蕊试液4、下表小明同学体检化验报告单中的部分内容对比表中化验“结果”与“参考值”的数据,小明可能会引起疾病是()A.佝偻病B.贫血C.坏血病生成不能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CaC2O4),诱发”结石症”,由草酸的化学式可知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A.+1B.+2C.+3D.+46、如图是利用“人造树叶”组合的太阳能燃料电池工作示意图,“人造树叶”浸泡在水中,经太阳光照射,水被分解为可用于发电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示过程包含分解反应B. 图示过程仅包含2 次能量转化C. “人造树叶”将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D. “人造树叶”白天和夜晚均能正常工作7、小明在课外进行探究时发现,将头发缠在铜丝上比直接燃烧更难,原因是()A.缠在铜丝上的头发不能与氧气接触B.缠在铜丝上的头发着火点降低了C.铜丝能导热,使头发很难达到着火点D.头发与铜丝发生了反应8、下图为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的溶解度表,根据表中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温度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A.NH4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20℃将30gNaCL固体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6.5%C.在0度~20度的温度范围内,NH4CL和NACL溶解度曲线有交点。
D.将NaCL的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9、某同学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医生建议他暂时不吃富含油脂和蛋白质的食物,则他应该选择早餐是( )A..面包和牛奶B..肉末米粉和酸奶C..油条和豆浆D. .馒头和稀饭10.在奥运会比赛中,举重运动员举重前常用白色的“镁粉”搓手,是因为“镁粉”质轻、吸水性好,可作防滑剂.“镁粉”的有效成分是碱式碳酸镁,它不可燃,300℃即分解,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Mg 5(OH )2(CO 3)4 ==5MgO+X+4CO 2↑,则X 的化学式是( )A . O 2B . COC . Mg (OH )2D .H 2O二,填空题(23分)11,为测定某药片中CaCO 3含量,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两种方案(药片中其他成分与HCl 和NaOH 溶液均不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一】利用CO 2的体积测定CaCO 3的含量【方案二】利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实验步骤:取一粒0.1 g 药片研碎,加入适量蒸馏水,再用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足量HCl 溶液溶解,充分反应后,滴加酚酞作指示剂,再用一定质量分数NaOH 溶液中和过量的HCl 溶液。
(4)当最后一滴NaOH 溶液滴入时,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且半分钟内不褪去,即完全中和。
(5)进行含量测定除了样品质量外,还需要的数据有 (填字母序号)A. HCl 溶液和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B. 参加反应的HCl 溶液和NaOH 溶液的体积C. HCl 溶液和NaOH 溶液的密度D.中和滴定所需要的时间1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以铝片为反应物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现象一:在做铝与氧气的反应时,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在洒精灯火焰上灼烧,铝片表面接触火焰的部分变暗片刻后变软;轻轻摇动,会左右摇晃,却不像蜡烛那样滴落。
查阅资料:铝的熔点是660℃,氧化铝的熔点高达2054℃问题(1).请写出在空气中灼烧铝片的化学方程式(2).铝片接触火焰的部分不像蜡烛那样滴落的原因是现象二:将表面光亮的铝片放入稀盐酸中,明显感知试管壁变热,产生气泡的速率是:先慢—后快—再慢最后停止的四个过程。
查阅资料: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接触面积,催化剂等困素影响有关。
(3).铝片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由慢变快的原因(4).反应一些时间后,又由快变慢的原因是现象三,取2条未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一片浸入CU CL2稀溶液中,其表面很快析出较多红色粉未状固体;而另一片浸入CU SO4稀溶液中现象一直不明显。
问题:(5).写出上述实验中铝片表面附着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6).试猜测产生这种现象差异的原因13.每到夏秋季节,我省巢湖地区总易发生蓝藻爆发,湖水污浊,有专家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1).藻水在线分离磁捕平台能迅速捕获并清除藻细胞“磁神”材料从藻泥中分离再利用,藻泥送压滤机压滤成藻饼,流出来的水十分清澈。
(2).如图五氯酚钠是一种处理的杀菌灭火藻剂,A.不使用含磷洗涤剂B.不在河边建污染性企业C.人畜粪便流失到河中D.在巢湖里养鱼三.本题共7分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铜矿中碱式碳酸铜[Cu2(OH)2 CO3】的质量分数,称取该铜矿样品30g,加入到132.2 g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CO2气体4.4 g。
反应的化学方和式如下: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1)、.根据铜绿的化学式,你认为铜绿的形成是铜与, 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铜矿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是多少克?其质量分数是多少?第三部分课程标准(10分)1.新《课标》提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为主旨;重视,与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 新《课标》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选择化学课程内容,以,,,和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
3.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第四部分教材分析与处理(15分)教材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节教学目标1、2、3、4、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1、2、第五部分卷面5分参考答案学科基础知识:一、单选:1.C 2.A 3.D 4.B 5.C 6.A 7.C 8.D 9.D 10.D二、填空:11:(1)NaHCO3+HCL=NaCL+CO2↑+H2O(2)保持漏斗与广口瓶中压强相等,使HCL顺利下滴。
(3)防止CO2溶解于水。
(4)无红(5)ABC12:(1)、4AL+3O2 点燃2AL2O3(2)、铝表面氧化膜的熔点高于内层铝的熔点,并将其包裹住。
(3)、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变快反应放热,使得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变快。
(4)、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变小,反应速率又逐渐减慢。
(5)、2AL+3CuCL2=2ALCL3+3Cu(6)\氯离子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
13:水体中N、P含量超标。
(1)、过滤。
(2)、a.保持干燥、避光密封保存、化学。
b.C6CL5OH+HCL=C6CL5O H↓+AaCL(3)、ABC三、14:(1)、H2O、CO2(2)、解:设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X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22244X 4.4222/44=X/4.4X=22.2gCu2(OH)2CO3%=22.2/30*100%=74%答:略课程标准1、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社会。
2、“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社会发展。
”3、技能性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重点:1、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里气体制取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能力评价:成功之处:本案例中老师认真做好“CO”还原“FeO3”的演示实验,并将此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步骤及证明反应已发生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这个实验成功了,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首先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勇敢面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新课标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推脱,更不能糊弄。
其次教师没有过硬的化学学科专业素质,缺乏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该老师:a.传统和备课方式,只重视教学的课前预设。
b.缺乏扎实的学科知识。
c.长期任教初三,思维仅局限于初中。
d.教学机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