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小华,性别:男,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单位:马鞍山市恒兴小学;通讯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恒兴小学,电话:2887482,电子邮件:***********************,邮编:243000删除和修改文字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8课教学分析:《删除和修改文字》是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二册(上),第8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制三年级的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排版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插入文字与删除文字,重点是利用插入文字与删除文字的操作方法修饰文档,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这一课的把握上,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设立各种已经存在错误的文档,让学生感受到有修改的必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在知识的讲解上要注意发挥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意识;三、要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因为知识点不多,若没有大量的任务让学生操作,一方面学生感到无事可干,另一方面也学生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能力,教学目标得不到充分的实现;四、要发挥学生间相互协作学习,让程度好的带动程度一般的,让认真听的带动上课走神的。
3.让学生总结后,教师归纳。
五.巩固练习:1.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并采取竞争的方式。
2.让学生展示修改后的成果。
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展示成果……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下课1.这节课同学们很不错,不但帮助小明修改了错误,自己还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删除、修改和插入文字的方法。
2.教师出示题目3.下课。
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文字的插入与删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把握:《删除和修改文字》是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二册(上),第8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制三年级的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排版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插入文字与删除文字,重点是利用插入文字与删除文字的操作方法修饰文档,体现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这一课的把握上,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设立各种已经存在错误的文档,让学生感受到有修改的必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在知识的讲解上要注意发挥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意识;三、要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因为知识点不多,若没有大量的任务让学生操作,一方面学生感到无事可干,另一方面也学生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操作的能力,教学目标得不到充分的实现;四、要发挥学生间相互协作学习,让程度好的带动程度一般的,让认真听的带动上课走神的。
二:教学理念阐述: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具体体现在操作任务选择上。
我选择需要编辑修改的任务都是语文学科中学生容易出错的病句,这样就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在修改病句的同时让掌握了如何修改编辑文字的方法,在掌握信息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语法的判断和纠错能力。
2、为了达到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自己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要比教师为中心的讲解的教学效果好的多,原因很简单:教师讲解是被动的接受,还是脱离不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成就的教学模式;而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接受,学生会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模式。
如在讲解删除字符时:一开始我并没有教授他们删除的方法,而是给他们光标定位键和Backspace和DEL键,让他们自主探索,然后由学生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讲练结合。
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体现任务驱动的原则。
本节课一开始设计的场景就是一个需要修改的病句,明确了这节课的任务目标就是修改这段话中存在的错误。
任务驱动了学生必须通过听讲获得完成任务的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反过来又在完成预定任务的过程中演变成学生掌握修改和编辑更多任务的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上根据知识难以程度,学生认识结构特点,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个突破的原则,现实插入——后到删除单个字——再到删除一段话。
特别在最后的巩固环节中,不止设计了一个任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授能力和学习效果不尽相同,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任务单一机会出现程度好的没事干,程度弱的干不了的局面,不利于整体发展,设置多个任务兼顾了两极分化,既让好同学吃的饱,又让弱学生放心吃。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如在导入插入字符任务时:让学生看文档中的病句“亲爱的老○(爸),听说你有了○(病),你要好好的养○(病),不要随便下○(窗)住”学生看了会笑的前俯后仰,通过笑话反映文档修改的必要性,让学生知识掌握的必要性,自然过渡到插入字符的任务上来。
后面的删除文字也是建立在插入基础上的,字虽然插入了,可是“○”并没有去掉,要想不被别人笑话,“○”还是要删除的,又自然过渡到删除字符上的任务上来。
5、用生动事例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反复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另一方面要找准突破难点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好、找准,往往难点不攻自破。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难点的突破上我运用了生动的生活事例来作为切入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难点1:我用体育课你站在一排的第四个位置,如果你迟到了能不能随便插队,怎么插?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在插入前要定位插入点的难点;比如在讲授删除一段文字前需要选中环节上:我采取命令学生离开教室,可又不指明哪几个,你们会不会相应并说出理由,来突破需要选中删除对象的难点等。
三、教学目标把握:许多人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从目标的分析上他们有本质的区别,电脑课的目标很单一,单纯就知识和能力而言,特别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信息技术目标的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接受知识、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感受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因此在目标的确定具有多元性。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定位:1、兴趣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档,感受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知识的渴望和学科的兴趣;2、知识目标:掌握WORD中删除、插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独立、自如的插入和修改文档,感知和归纳出各种操作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4、情感目标:通过小组竞赛、小组讨论、互助互学培养学生间竞争和相互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课虽然有多元化的目标和任务,但是核心还是知识的传授。
所有目标的实现都得围绕传授知识展开,因此知识目标自然成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中心认为即教会学生如何在已保存的文档中插入文字与删除文字从而使文档更具有条理和语言逻辑性。
因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插入文字和删除文字。
而教学难点即在实现教学重点时,学生难以把握或需要重点突破的知识点。
我认为在插入文字和删除文字的教学中:难点1:学生在删除文字时,往往容易忽视选取步骤,需要强调;难点2:在插入教学中要注意插入点的定位。
难点3: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独立而熟练地进行编辑修改文档的能力,不仅仅会用,而且要活用,比如虽然Backspace和DEL都可以删除,但具体任务中用那个好;再比如删除一个字我们不需要选取这个字,而删除一段文字我们先选中欲删除的文本再删除就方便的多。
五、教学流程及方法(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里体现了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法。
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破解需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动机。
在情景任务的选择上也是遵循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原则,设置的顺序:先将每个缺少的子插入,在将文本中的多余“蛋”删去,最后修改重复的句子。
(二)逐个击破、传知解惑。
这个关节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分三个阶段,即“插入”,“删除单字”和“删除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三个环节存在着共性:即1、体现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理念。
即让学生首先观察有病句存在,并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修改的正确方法,才能进行实际操作。
2、每个环节的过渡都是有关联的,上一任务完成引出下一任务开始,下一任务操作又建立和依托在学生对上一任务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3、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途径不同外,兴趣和情感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情景、任务和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得以体现和实现的。
但在传授操作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过程中,这三个环节各有各法。
第一环节(插入文字):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教师接受法,并运用生动事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实现知识目标的实现。
并通过具体任务操练实现能力目标的实现。
第二环节(删除文字):主要运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谈论得出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角色。
第三环节(删除句子):也是先让学生自主删除,然后教师演示,都可以完成任务,让学生自己比较前后两种方法。
体会两种不同删除操作的方法,并引导如何合理运用。
在通过注意学生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通过对比操作来分析Backspace和DEL键的联系和区别,并体会如何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
在比较Backspace和DEL键时用列表和比喻的方法帮助理解。
将B比作推土机,将D 比作吸尘器。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任务巩固,因材施教。
知识的掌握不代表能力的提高。
要想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大量的任务操练。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对不同错作任务的喜爱,设置了多项任务。
任务的设置体现了难易结合、内容多样的原则。
比如由“同学留言类”,有“自然风光类”,有“人物描写类”,有“体育竞技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学生的特点,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