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 美国描写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 美国描写

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

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学派的研究侧重点不一样,在具体程序操作中,一些细节也有分岐,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布拉格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特别是其音位学说,对共他结构主义学派有很大影响。

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的音位学,;就不可能有今日美国的音位学,犹如没有欧几里德几何,就不会有今日的现代几何。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

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

《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

1、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特点(1)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

《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

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

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

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意动(conative),沟通(phatic),元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2)建立了音位学说。

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

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

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

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

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

(4)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

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

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

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6)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

《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2、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泰休斯(Mathesius)布拉格学派创始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作为该学派创始人和组织者所做的贡献。

终身担任布拉格语言学会(The LinguisticCircle of Prague)会长,组织讨论、安排讲学、主编《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等。

二、作为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的语言特征性理论(功能名称学+功能句法学)。

其中,他的“功能句法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从提出之日起便成为布拉格学派研究的重点,并在年轻一代学者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例如,主位推进(thematic progression)思想和交际动态理论(communicative dynamics)都是在他的功能句法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主要贡献在于他的音位学理论。

接受索绪尔观点,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音位学研究的应该是语言的能指,而不是言语的能指。

还从索绪尔那里接受了“系统、差别、对立和价值”等概念并纳入音位学研究中去。

他的《音位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onology)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论著,它的出版标志着音位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对音位辨义功能的重视,充分反映了他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倾向。

尤其是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这一概念,被认为是“语言学领域中最有意义、最有生命力的概念之一”。

雅克布逊(Jakobson)布拉格学派奠基人之一。

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位学理论和标记性理论(markedness)的研究上。

在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对立理论基础上发展了音位理论,提出了预示音位对立的方法。

同时,还以声学频谱为基础来分析语音,也是语音学和音位学上的一大进展。

雅克布逊的区别性特征是对音位学的重要贡献,在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①这些特征旨在揭示音位对比,而不是描写语音特点;②这些特征在本质上都具有偶值性质;③全部特征主要是依据声学特点来规定的。

他还发现,“对立”概念不仅适用于音位,而且适用于词汇和语法研究。

他因此提出的标记理论对于后来形成的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都有影响。

他还创造了“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这个术语用来表明现象科学研究中的结构-功能方法。

他在语言类型学、标记性理论和语言普遍现象等方面提出的看法,至今仍然为语言学界所称道。

3、布拉格学派的贡献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库尔德内的理论。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音位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

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布拉格学派的薄弱环节是语法学(尤其是词法学)。

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语法学体系。

此外,他们的有些概念,如正负对立原则、区别特征、中和论等等,能否绝对化,并推广到语言的所有层次中去,也是仍有争论的问题。

二哥本哈根学派1、流派简介所谓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

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哥本哈根的前身是丹麦青年学者成立的“音位学研究小组”和“语法研究小组”。

1931年,仿照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样子,成立了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主要有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其主要人员中,前两人去世很早,所以叶氏才是这一流派的核心人物。

他们的主要纲领性著作有:1943年出版的叶氏的《语言理论导论》,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三是1939年《语言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论文《结构语言学》。

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有两个刊物,一个是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于1939年创办的《语言学学报》,另一个是《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刊》,会员的有关语符学的论文大都刊载于这两个刊物。

哥本哈根学会虽是仿造布拉格语言学会的模式建立的,但他们并没有很强的内聚力,并不经常通力合作或开展集体活动,因为成员内部的理论观点并不一致,每个人坚守自己独立的观点。

所以,对叶尔姆斯列夫斯基理论最深刻最透彻地批评,常常来自他们学会内部,这些都使哥本哈根与其他学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

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和音位学的问题,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

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截然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glossa在中是“语言”的意思)。

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

其后不久,乌尔达尔往希腊工作,继续创建理论的任务由叶尔姆斯列夫独自担负。

他的论著颇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基础》(1943),因用丹麦文写成,读者不多。

1953年这本书有了英文译本,语符学才为更多的人所注意。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及从符号的角度确定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精确的分析,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2、学派代表人物布龙达尔布龙达尔是这一学派的先驱,其主要著作有《普通语言学论集》(1934)、《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的基质和借用(关于语音和词的历史的研究)》(1948)、《介词理论》(1950)等多种。

然而最集中地反映他的结构语言学的思想的,却是刊载在《语言学学报》创刊号上的那篇篇幅不长的论文《结构语言学》。

在这一论文中,他评述了19世纪以来的语言研究状况,并表述了自己的结构主义观点。

他首先指出比较语法是“19世纪的女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历史的,实证的,合乎法规的,这种思想对科学实践是很有用处,但理论上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