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法发展史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0912班摘要: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中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
因为茶文化的种子还在,因为茶道的精神还在,因为真正的煎茶法还在——在浩瀚的茶文化历史典籍里,在历代茶人淡泊宁静的心里,在这块饱受蹂躏而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体悟、感受、总结、实践,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就能归复。
关键词:煎茶法,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前言:因为很多人对中国茶道、茶文化不太了解,现代的年轻人更是对碳酸饮料情有独钟,中国的茶风和茶道艺术逐渐湮没。
种种现状令人担忧,我希望通过对《中国饮茶法发展史》这一专题的综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饮茶法发展史,给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的归复带来一点点希望。
1.1 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1.2 隋唐时期饮茶法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阉茶法和煎茶法。
1.2.1 阉茶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文字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
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
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
如前所考,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茶法起始不会早于隋代,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
”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
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
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
1.2.2 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
本文所称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者。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味,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1.2.3煮茶法《茶经·七之事》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此说有的地方人们饮茶,用葱、姜、枣、桔皮等佐料与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扬汤使之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汤表面的浮沫。
陆羽认为这种在茶中加入多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怕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汤,好比倒在沟里的废水。
煮茶法虽受到陆羽的批评,但这一传统的饮茶法绵延不绝。
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奉节王即德宗也。
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饮之。
总之,隋唐时期,泡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
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
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
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1.3 五代宋时期饮茶法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
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1.3.1 点茶法《清异录·茗部》该书论点茶法中的候汤、注汤、汤器、薪火有关事宜,所记各条茶事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间事。
其撰者亦当为五代宋初人。
据此,点茶法约起于唐末五代。
在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里,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煮沸的茶釜中直接煎煮,和煮茶法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茶瓯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已和煮茶法有了明显区别1.3.2 煎茶法唐宋五代徐箦《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以铛煮泉水煎茶。
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用江水煎茶,沫饽翻涌。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
”三苏祖籍四川,相传陆羽煎茶法源于四川。
当时饮茶,南方用点茶《宋人也称之煎茶)。
北方用煮茶。
苏辙说他思念故乡,不学南北饮茶,用故乡西蜀的煎茶旧法。
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破旗枪。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用煎茶旧法。
1.3.3 煮茶法苏轼《和蒋夔寄茶》诗有“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宋代有一种“擂茶”,将茶与芝麻、干面放到瓦钵内擂研成细末,又加其它佐料煮而饮,又称“七宝茶”。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满口。
”北方人茶中加盐、酪、椒、姜煮而饮。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
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无闻。
煮茶法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1.4 元明清时期饮茶法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
明朝有绿茶、墨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
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1.4.1 泡茶法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
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
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
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
”“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
”“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
”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
”即是用沸水冲泡。
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
撮泡开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
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1.4.2 煮茶法明陈师《茶考》载:“煮茶之法,唯苏吴得之。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苏吴一带以上好的茶人瓷壶置火上煮沸而饮。
明朱权《[月瞿]仙神隐》载:“擂茶:将芽茶汤浸软,同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椒末、盐、酥油饼再擂匀。
如干,旋添茶汤。
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
”又载:“枸杞茶……每茶一两,枸杞末二两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稠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
”擂茶、枸杞茶均须入锅煮熟而饮。
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载:“熬茶用大叶茶,同牛乳煮至百沸,用长杓搅汤,活之以盐,名日酥油茶。
”清周蔼联《竺国记游》卷二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
……其熬茶有火候。
……”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所有茶多是粗茶、紧压茶,通常如酥、奶、椒、盐等佐料同煮。
1.4.3 点茶法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自撰《茶谱》。
其精于茶道堪与徽宗相提并论。
其书称:“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
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而炊之。
然后碾茶之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
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
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走雨脚,分于啜瓯。
”朱权《茶谱》所记的饮茶法仍是点茶法。
宋代点茶往往在茶盏内点,朱权却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再分酾到小茶瓯中,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
朱权用茶末是叶茶碾磨罗而成的,弃团茶不用。
朱权还创制了一种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
这些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尽管有朱权等人的倡导,但由于叶茶独盛,不用碾磨罗且简单方便的泡茶法的勃兴,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
1.5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茶道只能成为余事,真正属意于茶文化、茶道艺术的人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煎茶法了。
到了建国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茶文化、茶道、煎茶法可以说已经绝迹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以后,煎茶法虽然在中国成为绝响,但在邻国日本却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
最早将煎茶法带去日本的是明末高僧隐元隆琦禅师,隐元禅师于明万历年间携弟子东渡日本,并创立了日本黄檗宗,也将明末的煎茶法带入日本,成为日本煎茶道创始人,后经高游外卖茶翁的大力提倡而确立,一直流传至今。
结语: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自汉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
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
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