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资料

中国建筑史资料

问答题: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追求诗画意境。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

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

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特别强调借景。

借景包含借入和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基本艺术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注重建筑个体、群体甚至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皆是如此。

④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单体建筑形式简单且定型化,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个别建筑如佛塔等例外),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⑤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适应性很强,其本身的结构、构造技术特点同时也成为艺术造型的特点,而且所有的装饰都忠实于结构、构造。

⑥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普遍具有构件规格化、设计模数化,而其艺术的多样性则往往由群体序列的丰富变化获得,实现了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⑦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尤以自然式园林为经典代表。

中国园林的创作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同时注入了诗情画意的人文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项特色斐然的突出成就。

⑧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含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含义。

如各种礼制建筑的独特型制(代表者为孔庙),匾额、楹联等的点题,建筑造型、构件数量的象征意义(代表者为天坛)。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展开有哪些形式: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滤、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

空间的基本单位为庭院,共有三种形式:①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

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

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

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

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度、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一般特征: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三种,即殿堂、亭和廊。

而其形态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

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

屋顶大多是定型的样式,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

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得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屋面曲线、正脊曲线、檐口曲线及翼角曲线等。

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

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

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样式;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

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

简述斗拱的作用:斗拱的作用:1、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联结柱网的作用(减少净跨)。

2、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3、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深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成为可能。

4、利于抗震,斗拱的榫卯结构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5、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6、装饰作用,明清斗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为纯粹的装饰。

7、等级标志,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用重要等级建筑的斗拱用材、跳数均不相同。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特征,可粗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①对称与均衡:大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园林、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平面形的纵轴对称。

②序列与节奏:以单体建筑形成基本节奏,注重建筑群体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空间序列的营造。

③对比与微差:重视造型中“形、色、质”的对比关系,寓对比于统一。

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彩画的退晕等。

④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

尺度控制上讲究“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原则和审美心理。

试述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和成就:主要特点和成就:(1)整体经营的总体规划:无论是天然山水园还是人工山水园,都根据建园基址的不同采取相应不同的总体规划方式。

规划中宫殿部分自成一区,然后适当划分景区,如避暑山庄(天然山水园)形成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几个不同面貌的景观区域,彼此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一些园林园中有园,呈现出集锦式的布局,如圆明园(人工水景园)。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为了突出园林的皇家气魄,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负担着比私家园林中更为重要的造景作用,如颐和园的佛香阁、须弥灵境对整体景观甚至起到了控制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文化和技艺:这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如长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是对苏州狮子林的模拟和再创造。

二是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如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榭、漏窗、花街铺地等手法。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这些寓意多与标榜皇权、纲常伦纪有关,小到一个景点(如颐和园南面湖区岸边的铜牛和耕织图这两个景点象征“男耕女织”),大到一个景区(如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都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5)独具特色的群体组合:皇家园林中许多群体的平面构图呈几何关系,建筑外形庄重,主体建筑通常位于岛上,与周围建筑构成立体复合式景观。

(6)情致多变的造景素材:如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及田园村舍等。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对世界的影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

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伯介绍到英国(先后在1757、1772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

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了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有哪些造园原则有:(1)虚实相济:园林布局中的水面、陆地的比例及搭配决定了园林空间感的奥旷虚实变化。

(2)对比和陪衬:园景有并列或主次之分,并列的园景处理为了避免手法的重复常运用对比的原则,如山岭与水体的对比,高耸与平缓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

(3)集聚与分散:有些园景相对密集地组织,有些则故意拉开空当,有疏有密。

(4)参差与整齐:人工整合形态的形式感与自然错落的协调运用。

(5)连续与阻隔:在古典园林中,阻隔迂回的手法屡见不鲜,避免了景观的平铺直叙。

(6)藏与露:藏指由墙垣、屋宇、树木,山石等要素构成空间、景观空间的限定,露指园林中的种种借景手法,包括远借、近借、邻借、互借等。

(7)比例与和谐:园林建筑及自然景观的比例尺度是以一种整体和谐的规律把握来实现的。

简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答:风格的差异:(1)从布局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下面简称“中园”)是生态形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简称“西园”)则采用几何形规则式。

(2)从建筑与园景的关系而言,中园是园林统帅建筑,而西园是建筑统帅园林。

(3)道路方面,西园多为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中园表现为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4)林木方面,中园注重自燃形孤植,散植,而西园偏爱整形对植,列植。

(5)花卉方面,中园或为盆栽花坛,注重姿态,而西园为图案花坛,注重色彩。

(6)水景方面,中国多为偏静态的天然或仿天然水景(如西池滴泉),西园则为喷泉瀑布似的动态水景。

(7)从空间而言,中国假山起伏,空间层次丰富跌宕,幽闭深藏,西园则多为大草坪铺展,空间开场袒露,一览无余。

(8)雕朔方面,西园多有具象的石雕(如人物,动物),而中园则较少运用。

(9)取景方面,西园视线固定,而中国则步移景变。

(10)就美学层次而言,西园注重形式美,而中国注重意境美(尤其注重点景题名等文字点题式的意境升华)。

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类型答: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较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含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含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含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