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2.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属于(雉)门形制3. 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 )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方上)4.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5. 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6. “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中厅)7. 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登封嵩岳寺塔)9.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分),清代的斗口分为(11)个等级10. 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木经》),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塔11. 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叉柱)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暗层)16. 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17. “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内朝),五门指的是(皋、库、雉、应、路)18. “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宫廷布局)制度19. “里坊制”解体于(宋),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20. 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到了(唐)开始盛行“应山为陵”21. 我国的石窟寺主要形制是(佛院寺)与(塔院寺)22. 从唐朝道宣年间的(《关中创立戎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24. 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25. 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26.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之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交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浮摆)面27. 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分”的基准分别是斗拱的(拱高)与(拱宽)28. 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等级最高的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29. 中国近代建筑透视法是(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的31.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其中城池保存最完好是(西安)32.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的(白马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佛殿是(金)的(华严寺)大殿33. 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始于(唐),成熟于(宋),在清朝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基准34. 古代建筑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35. 梭柱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琉璃大量应用于(宋),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为(须弥座),是从(印度佛教)传入的40. 故宫三大殿的斗口等级为(七等)41. 大木小式建筑指(不用斗口控制的建筑)--------也不用斗拱42. 古建筑的举折和起翘与(采光、排水、等级)有关与(抗震无关)43. 古建筑的“生出”指的是(翼脚)部位44. 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出现于(秦汉)时期46. 元大都比以前的都城都更接近(匠人营国)的制度,为首的规划设计者是(刘秉忠)47. 清代官式建筑构件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结构)和(装饰)的分离49. 《园治》共有(三)卷,作者认为匠作与园主意象间的关系是(一分匠,九分主)50. 张涟是(明)朝的造园家,以(掇山)最为见长51. 中国古城中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保存最完善的也是(西安)52. 现存最长的长城残段是(战国)时代的(赵长城)55. 干栏式建筑源于(树巢)56. 文献记载最高的佛塔是(河南洛阳永宁寺塔)57. 斗拱在《营造法式》中属于(铺作)58. 清代斗拱尺度变小,这是由于(减小用材)的因素引起的59. 长城的起因与(胡服骑射)有直接关系60. 宋《营造法式》产生的原因与统一建筑风格无关,与(防止滥用材料、规范建筑施工、改善工程管理)有关61. 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室内小木作实例见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天宫楼阁62. 唐宋时期平江府城与隋唐长安在居住制度上(名称相同,实质不同)63. 写意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64. 维吾尔族人的“阿以旺”指的是(中厅)65. 锢窑的构筑方式相当于(叠涩券)66. 《华夏意匠》作者(李鈗禾)67. 古建筑保护原则包括(整旧如旧、分级保护、重点保护),反对(推陈出新)68. 斗拱起源于(西汉)成熟于(唐),材分制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69. 现在已知最早的砖出现于(东周),主要用于(铺地)70. 宋东京“瓦子”是指(娱乐区),(关厢“是指(城郊发展区)71. 拱券技术出现于(西汉)时期,(宋朝)始用于城门72. 张南垣是(明代)最著名的造园大师,尤以(掇山叠石)最为见长73. 秦汉以后,中国古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引起了汉民族(起居)方式的变化74. 宋代的“材”在清代称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的用材基准单位75. 梭柱大约出现于(北齐)时期,琉璃瓦用于屋顶始于(南北朝)时期76. 匠人营国制度载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77. 应县木塔上下层柱子交接用了(叉柱造),塔内实际有(九)层78. 江南园林建筑的子角梁起翘称为(嫩戗发戗),戗背起翘称为(水戗发戗)79. 宋式浅浮雕称为(压地隐起),线刻称为(减地平钑)还有剔地起突和平素82. (障景、借景)与园林的“小中见大”有直接联系,与(对景)无关83.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84. “厅堂式”建筑具有(内柱升高)的特征85. 唐宋木构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结构与装饰的(合一)86. 木构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有关87. 从直接流源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江南)的建筑形制88. 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街巷式格局应产生于(宋代)89. 现存古代最高的佛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也是最高砖塔。
最高石塔是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第一座琉璃面砖塔是河南开封佑国寺塔,俗称铁塔。
最早砖塔、最早砖建筑、唯一一座十二边形平面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最早石塔、最早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也是唯一一座不用来做墓塔的单层塔。
最早八角形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90. 古代九州中的(雍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91. “营”的建筑空间最初含义是(围合)92. 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宗法制度)93. (收山)与建筑的柔曲无直接关系94. “材”取自斗拱的(拱高),“分”的基准是拱宽95. 中国的拱券始于(西汉)97. 最早的榫卯遗迹见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大房子为中心:陕西临潼羌寨遗址木骨泥墙典型:郑州大河村F1-4遗址白灰抹面出现: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最早神庙: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红山文化)最早的规模较大木架夯土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宫殿遗址,最早庭院式建筑)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偃师尸沟乡商城,三重城最重要晚商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早四合院: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98. 锢窑多见于(河南巩县)一带,(筒拱)不用支模便能砌成99. 唐宋建筑的柱列有(生起)做法,形成了纵向的曲线,柱底(向外)倾斜,形成(侧脚)100. 中国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是(大兴城),出北京故宫外,保存最完好的皇宫是(沈阳故宫)101.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102. 李格非认为,园林疏密关系是(三分水、两分竹、一分屋)103. (《园治》)一书认为,第园筑之主,尤须十(九),而用匠十(一)107. (李约瑟)最早提出“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建筑为主体的重要成因108. 九州中建都最多的是(雍州、豫州)109. 中国古代的木构框架建筑相当于现代的(桁架结构)110. 唐宋的斗拱属于(结构)与(装饰)结合的构件111. 《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末年)112. “兴造论”出自(《园治》)113. 《华夏意匠》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114.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主要受(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的影响115. “市朝一夫”的“一夫”大约是(一百步见方)116. 唐宋殿堂可划分为(三个)水平结构层 ----屋顶,墙柱,基座117. 魏晋至唐宋的造园理论主要来源于(绘画理论)118. 精辟描述了江南园林艺匠的“闲情记趣”出自(《浮生六记》)125. 计成在《园治》中认为,造园之术精在(体宜),巧于(因借)126. 以结构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同构)的关系128. 中国园林的边界模糊效果是通过(借景、障景)取得的130. 殿堂有(明栿、草栿)之分131. 中国古代的商业街出现于(宋以前)132. “择中”思想见于(《吕氏春秋》),其中“国”指的是(都城)134.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2)年,创始人是(朱启钤)135. 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是(三五举),檐步是(五举)136. 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的同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的137. 宋代“材”分(八)等,清斗口分11等,递减率为(0.5)138. 殿堂最复杂的一个结构层实际上属于(井干结构)139. 中国用木构与(阴阳五行)的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结构不发达的原因之一140. 《营造法式》是一本(土木建造规程)性质的书141. 长城的建造与(地理气候、种族文化圈)有直接关系142. 在永宁寺塔的复原设计中,(北朝的建筑风格)是最不可靠的,主要依据是(史书的记载和营造尺的复原)146. 宋《营造法式》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工料)147. 中国古代建筑喜用色彩,其中朱白两色主要见于(唐及唐以前)148. 清代大式建筑的柱间平板枋上有多攒斗拱,其间距通常是(十一斗口)151. 《营造法式注释》一书作者是(梁思成)152. 太和殿的平面是(双槽)156. 中国古代用砖砌墙始于(战国),主要用(灰色)砖157. “地坑式”窑洞最早见于(龙山文化)158. 宋宫殿布局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是采用了(御街千步廊)制度,直到(清代)仍沿用159. 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参与了元大都的设计160. 《清式营造则例》是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绪论作者是(林徽因)161. 清式七檩举架的檐步为(五举),五檩举架的脊步是(七举)162. 宋普拍枋下的构件是(阑额),清镏金斗拱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164. 长城位于(400mm)降水线上165. 《园治注释》的作者是(陈植)166. 清的四等斗口相当于宋的(五等材)167. (汉长安)是中国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最大的城市168. 抗日战争时期,营造学社迁往(四川宜宾李庄),(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中国建筑史》)169. “山节藻梲zhuo”中的“节”指的是(大斗),“梲”指的是(瓜柱)170. 史载最高的塔是(永宁寺塔),高约应县木塔的两倍17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北宋东京汴梁)的景观,明朝(仇英)也有同名绘画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