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管理心理学范逢春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个体认知原理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个体意志原理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
(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感觉的意义: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2、常见的错觉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
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自我知觉现象是什么?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常常和感觉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
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分别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现象或外在形象的反映,都有具体形象性。
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二者密不可分,统称感知。
但知觉比感觉复杂,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
知觉的种类:社会知觉、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对自己所进行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点:选择性、防御性、显著性、完整性、心理惯性。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知觉效应(P34:首因、近因、定势、刻板、晕轮、投射。
)社会知觉的类型:1)自我知觉(发展三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印象管理,或印象整饰,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2)对他人的知觉: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判断他人的动机、情感和个性心理活动,形成对他人完整印象的知觉。
方法:仪表特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言语表情的识别、身体姿态表情的观察。
角色知觉:指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知觉,(一个根据某人的行为判定他的职业,而是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影响因素是角色期待和角色冲突。
3)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
物体知觉:我们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
包括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Kappa效应:空间事件影响事件知觉。
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
4、知觉的一般规律P41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思维:是人脑借助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品质是指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的差异,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只是的必要条件,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5、辨析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情绪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情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旦产生,就比较稳定,不受情境左右2)联系: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形成,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变化受情感支配,情感的深度决定这情绪表现的强度。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情感的分类P48情绪和情感的实质: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肇因。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详述有关情绪的主要理论P51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学说;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7、怎样分析意志过程P52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结构中的几种主要心理成分:期望和抱负水准、心理冲突、选择和决策。
期望—是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
8、抱负水平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在意志行动中我们应确定怎样的抱负水平?影响因素: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内容上分为原则性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根据动机特点对意志的分类:冲动动作、有意动作、选择动作。
个体的意志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三章个体心理的差异个性:概念、特征、结构以及个性与管理的关系气质:概念、类型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性格:概念、特征、类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性格与职业的关系能力:概念、分类,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的测量以及能力与管理态度:概念、特征、功能、形成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价值观:定义、特点、类型与影响效应1、个性?具有那些特征?个性—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
个性的性质:P621)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2)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3)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4)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5)统合性和功能性个性的心理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
个性结构理论:P64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罗撒克的人格分层理论;卡特尔的特质阶层说;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个性与管理:知人善用;因材对待,因材施教;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2、气质具有那些类型?它对工作效率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气质的类型理论:P67体型说、体液说、四根说、激素说、血型说。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P70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2.气质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3.了解员工不同的气质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教育;4.气质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
3、性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自己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P71性格的特征:1)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2)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3)情绪特征: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4)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类型:P73奥尔波特的性格类型理论;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分类。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P75a)性格的形成:遗传作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b)性格的发展:内涵的发展,发展的连贯性,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发展曲线。
4、什么是能力?它有哪些类型?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个体的能力?能力—心理学中把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再造性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能力结构理论:(P80)二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智力理论、智慧结构理论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早晚、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能力的测量:P82能力与管理:掌握能力阈值,协调人机配合;因人而异,量才录用5、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改变的理论P85态度—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特征: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间接性。
功能:适应功能、防御功能、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求、知识、社会影响、人格特征、个体经验态度形成阶段:顺从—认同—内化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学习,影响耐力2)个体行为对态度的影响:P90态度改变理论(P90):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信息沟通理论6、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类型有哪些?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分类P95: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格雷夫斯的价值观第四章个体行为中的心理个体的需要的概念与分类动机的概念与理论工作压力的来源及影响职业枯竭概念及影响因素挫折形成的因素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及其对行为的影响1、需要与行为的关系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