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1.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人的心理基础分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由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中枢系统;其中的社会基础指的是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社会影响决定着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着自然属性。

答案要点: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动力系统、指向系统和特征系统,动力系统和指向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特征系统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动机、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

能力的概念和能力差异与类型。

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

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的不同,其次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2.如何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1、"经济人" 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 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答案要点:“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

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

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把人当做机器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等。

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3.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题. 从" 经济人"的假设到" 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资本主义企业让职工参与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追求"资本"利润;我国企业普遍有职工代表大会,保证工人行使民主权力,企业领导和工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社会的职工参与管理并不能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3、"社会人" 的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因此,这一点对于我们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答案要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题。

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

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因此,这一点对于我们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

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

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

4.如何评价自我实现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种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人,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所以人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即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认为对于不同需要的人要不同对待。

有很大优点,但是还是容易忽略人的社会性,以偏概全。

答案要点:一方面,“自我实现人”假设和相应的Y 理论,从理论上看就有缺陷:首先,人既不象经济人假设所说的是天生懒惰的,也不象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所说是勤奋的。

人格、人性的发展是天赋特性和后天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次,人的发展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在积极地能动地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发展起来的。

再次,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很少。

另一方面,我们在批判其错误观点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

例如,如何在不违反集体利益的原则下为职工和技术人员创造较适当的客观条件,以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又如,把奖励划分为外在奖励和内在奖励,与我们所说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一定的类似,可以吸取其中对我们有用的奖励形式。

再如,这种假设中包含着企业领导人要相信职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含义,对我们也不无启发,等等。

5.如何评价复杂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是社会人、经济人、政治人三种观点的综合.前三种都是从一个角度对人性进行分析,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而复杂人综合三方观点,认为人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全面影响的. 比较客观全面。

答案要点:复杂人假设及相应的Z 理论,承认人有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进而强调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里含有辩证法思想,对我们搞好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这种理论只强调个别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共性,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偏颇。

6.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关于组织结构的观点2. 关于人的激励和管理的观点3. 关于领导方式的观点4. 关于决策方法的观点 答案要点:权变管理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 条件随机而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其主要观点包括: 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四种,即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这些学说由于没有 把管理和环境妥善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

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 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的核心内容。

环境可以分为外 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技术,经济和法律政治等组成(STELF 分析)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和股东等组成。

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 部环境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7.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

(2) 系统的整体性。

(3) 系统的层次性。

答案要点:该理论主要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 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管理理论向社会提出了整体优化、合理组 合、规划库存等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 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它受到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供货者、政府等)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环境。

它只有在与环境的相 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若干子系统。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 奥德费的 ERG 理论 (三)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四) 目标设置理论 (五)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六) 行为学派的强化理论 (七)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八) 个体态度及其功能(九)提高劝导者影响力的技术 (十)增强信息传递冲击力的技术 (一)降低目标对象抵抗力 ... (二)个体的个性特征1)部 ,另 与外(十三)个性针对性管理1•什么是激励?激励包括哪些内容?答案要点:激励是依据行为动力系统的活动规律,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一种工作热情。

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遵循人们行为动力系统规律去刺激他人,促使其工作动机维持、增大,士气不断高涨,心理产生兴奋,形成内在驱动力。

激励内容主要有:(1)提高职工接受组织目标、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程度;(2)激发职工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2.什么是性格?性格和个性、气质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