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文题目:《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院(部)名称:文史学院学生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指导教师姓名:周mm 论文提交时间: 2016年4月14日论文答辩时间: 2016年5月8日学位授予时间: 2016年6月教务处制摘要《人生》最早发表在1982年5月的《收获》杂志上,它是路遥笔下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是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的社会背景,以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遭遇为线索结构全文的,高加林形象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议。
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本文主要讨论了高加林的事业悲剧、爱情悲剧,以及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悲剧命运Abstract"Life" had published in 1982 the may issue of harvest journal, It is permeated with Lu Yao's a rich times feature of realistic works. It is in the reform period of the urban and rural life for Shanbei plateau social background, Gao JiaLin shortens life encounters with the full for clues structure, this image had attracted a lot of controversy. Life struggles with fate, love and ideal struggle, self-fulfillment and self lost strugg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ao Jialin's career tragedy love tragedy, and the chief cause of this tragedy.Key words :'Life' Gao Jialin Liu Qiaozhen Tragedy Fate目录前言 (1)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2)(一)教师工作被人顶替 (3)(二)记者工作被人举报 (4)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5)(一)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6)(二)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7)三、造成悲剧的原因 (8)(一) 造成悲剧的主观原因 (9)(二) 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 (10)四、结语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 .. 15前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不久又被别人顶替工作而回家当了农民。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农村姑娘刘巧珍炽热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当他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断绝了与刘巧珍的爱情后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又重新打发他回到农村。
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而遭遇心灵打击的刘巧珍则早已嫁人,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问的一员,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值。
历史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
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另一方面,高加林的悲剧似乎也正在于,他缺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一寸一寸向这个目标前进的勇气和韧性。
究其根源,还在于他与人民和大地的脱离。
(雷达撰,《简论高加林的悲剧》,《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11页。
)就如德顺爷爷所说:“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归根结底你是咱土地里长出来的一颗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地里啊!你现在就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这段话把高加林脱离农民群众的实质点破了。
高加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高加林“对现代文明怀着强烈的向往,比一般农村青年有更多的追求、更大的抱负。
但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些追求与施展才华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使他好梦难圆。
于是,他苦闷、抑郁,一直徘徊在人生的岔道口。
”(卢思琴撰,《人生》人物悲剧探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0期。
)小说更深刻地剖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仅仅就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
高加林的悲剧,不仅在于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一方面,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一定的现代文化思想。
他向往现代城市文明,厌倦农村落后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可又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刘巧珍的感情。
他的人生抉择充满了矛盾,处在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两难境地中。
高加林这一形象颇具新意与深度,他企图向传统势力主动挑战,而又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作家所揭示的在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颇具思想价值。
对于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评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路遥所言,“我写的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并不顺利的年轻人的形象,不应该离开作品的环境要求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模范,也不应该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
一、高加林的事业悲剧“法律的不健全,监督乏力使得高加林被强权剥夺了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也让他钻政策的空子成为县委记者.这些转型期普遍存在的诸多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制造了主人公的悲剧。
”(陈为民撰,《高加林悲剧形成的原因》,2008年,第20页。
)在高加林身上有着符合客观历史发展潮流的叛逆精神,他读过几年书,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有想离开黄土地,冲破偏僻农村中的封建愚昧残存,向往着城市,发展才能和抱负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本身又有着与农民之间深刻的悲剧性矛盾,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的泥土味几乎被冲洗光了,变得轻飘飘的了。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勤劳、能吃苦的传统美德,又有青年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信。
敢于拼搏追求理想的品格;同时,他身上又体现了自卑、好强、冲动、虚伪和懦弱的一面。
他给人的感觉也是既可怜又可恨。
但是,只看他的事业之路的话,真的是让人同情不已。
或许高加林的特殊经历是一种社会现状造成的悲剧,或者是很多学者认为的人生悲剧。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话题范围过于扩大,高加林的工作经历处处充满着悲剧,做老师的失利,做记者的失意,这不是他本身不适合做这些行业,这其中有诸多的社会原因,借此推断,就算高加林做任何事情,他的人生,尤其是事业方面注定都是悲剧的结局。
所以,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一)教师工作被人顶替在高中毕业之后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但作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使高加林在村里有着自己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在高加村,他是唯一的一个不用下地干活的农民,因为他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教书。
以高加林的文化水平去教村里的小孩子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
就这样,他当了民办教师也安安稳稳过了三年。
本来,他想在这几年好好努力提升自己,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一些成绩,然后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这个民办的教师职位对他来说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毫无能力和经验的三星回来顶替了他,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
瞬间,他成了农民,一个他从来都没有过精神准备的角色。
他虽然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如果三星真的是能力超强,也许高加林只会自叹技不如人。
但是,三星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初中都是靠父亲用东西巴结干部才能上的人,高中也是他父亲利用权势让队里推荐的。
这样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才华的人顶替了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作为一个旁观者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心气极高、自尊心极强的高加林?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甚至有一段时间都自暴自弃。
他不出山劳动,整夜的失眠。
后来,出山劳动了,穿得破烂得像个“叫花子”,不说话,没命的劳动,手破了,他的镢把被鲜血染得通红。
他只有通过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这样才能转移精神上的苦闷与无奈,这种痛苦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正在这个时期,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孩刘巧珍来到了加林身边。
她对高加林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刘巧珍用她那炽热的爱感动了高加林。
她的爱情像雨露一样滋润了高加林的心田,唤醒了高加林对生活的希望。
高加林在爱情的催使下开始正常的劳动。
他学会了犁地和难度很大的锄地分苗;他学着说粗话,和妇女们开玩笑;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他还想搞点副业,他甚至想:“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一切又一切都在表明高加林正在努力地适应生活,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生活。
也许人们正在为高加林而高兴,但是古老而又传统的封建思想又向加林宣战了:他和刘巧珍的自由恋爱变成了“不正经”。
刘立本的威胁,父母的责备,同村人的嘲笑,流言蜚语漫天盖地扑来。
他苦恼的呼唤“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路遥著,《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农村的落后又激起埋藏在他心底多年来对城市的渴望。
他又一次陷入了苦闷中。
(二)记者工作被人举报也许上天真的不愿再看见这个年轻人如此的痛苦不堪。
高加林的叔叔突然回乡了,这对高加林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他是当地的劳动局长,那些曾经罢了他的民办教师职位的马屁精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