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化工过程放大

第五章 化工过程放大


最佳温度 温度序列 温度分布
措施:先高后低
温度分布

3、研究步骤
简单实验,定性
了解过程特征 设想技术方案 验证、改进 确定放大设计方法
理论分析,初步方案; 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验,定性、定量
如:固定床放热反应的温度

流体温度与 催化剂表面 温度不同


数模;经验
12
2011/12/6
4、特征
分解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模型

恒温活塞流模型 料衡算式联立。
其数学表达式为: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物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放大关键
催化剂 国外采用低活性催化剂,将反应器放大
(3)脱甲基化反应过程开发
特点:
吸热的催化分解反应.高温下的副反应 少.采用固定床反应器。
7
000倍获得了成功。
10
2011/12/6
三步
3.放大是根据试险结果外推
缺乏理论指导,周期 较长;方法简单 线性规 律
例:合成氨技术开发
4. 每级放大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可靠程 度高。但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做到高倍 数的放大。
合成氨技术开发及启示
逐级经验放大
逐级经验放大
基础研究:哈伯的工作(实验室) 反应基本规律 特点:在常温常压下不反应。1000℃,常压 ,转化 率也小于0.01% ;提高压力,反应的转化率则提高。
如:均相、 非均相反应 浓度不同 , 结果不同。 返混、预混合、进料浓度、 加料方式、操作方式
放大效应 考察:浓度、温度效应
反应结果 相同
返混、分段加料、降低进 料浓度等工程因素的等效 简化过程 (浓度、分布),不考虑 其差别
(2)温度效应
影响反应速率、选择性
如:
温度序列
需考虑:
B---目的产 物
丁二烯、氯、二 氯丁烯混合进料 产物中无明显的 多氯化合物
结果:
反应物料用二氯 丁烯
13
2011/12/6
(3)构思技术方案(定性)
射流式反应器、270℃、丁二烯过量 (4)确定反应器尺寸、工艺条件 反应器大小对反应结果影响不大 反应器需保证足够大的返混量(容积、工艺条 件) 流体力学计算 (5)检验(25t/a)
(2)传递过程
内容:
反应器内物理过程的规律 与反应器型 式、结构有 关 冷模实验
(3)建模
浓度、温度效应
物理、化学过程的结合 方法:
建立动力学、物料、热量衡算(动量) 方程
方法:
7
2011/12/6
(4)校验
与经验法的 实验不同
3、特征
1.分解过程,不作综合考察 着眼于过程的内部规律,对过程进行分解和综合 2.合理简化过程运行规律 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 3.科学试验是为了建立和检验数学模型 反应工程理论和传递过程理论指导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所检验。
氨的体积分数达 6%
逐级经验放大
启示
逐级经验放大
(4)波施的工作(反应器放大和工业化)
(a)研制了稳定可靠的廉价催化剂取代了锇催 化剂 含少量钾、镁、铝、钙为助催化剂的铁催化 剂 (b)找到能耐 20 MPa、 500~600 C的高压 高温材质、并设计出合成氨反应器 (c)提供廉价的氮气和氢气
①对于化工过程开发,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即应充 分考虑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性。 ②在实验室研究完成之后.还必须解决与工业生 产有关的一些技术问题。 ③技术开发的成功与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在20世纪初,若不是可以实现高温高压技术、 空气分离技术和深度冷冻技术,合成氨的工业 化也是不可能实现。随着合成氨技术的开 发.又推动了催化剂制备技术,高温高压技术, 深冷分离技术等近代化工技术的发展。
F、数学模型的针对性
明确的模拟目标
目标不同,模型不同。 目标不同,限制范围不同。
如:流体流动返 混、阻力模型不 同
如:催化剂活性温 多为工 程因素 度限制了模型温度参 数变化
作用:有利于模型的简化
2、研究方法(化学反应器建模)
反应过程 传递过程 建模 校验
(1)反应过程
内容:
反应类型、控制步骤;动力学、热力学 了解过 程本质 与经验放大不同,不需模拟生产装置。 排除外界因 素的干扰
(2)实验
管式反应器、原料混合后进料
搅拌or射 流
高T(>270℃) 有利(抑制氯代副产物)
加热方式?
产物换热(√)
预热 or 产 选定反应器:返混式 物换热
射流( √ )
C.抑制多氯产物的方法
b.返混对选择性的影响
目的:怎样抑制多氯加成产物?
理论分析:
丁二烯过量
实验验证:
问题:两组实验 结果矛盾 实验方法的思考? 结果:返混降低选择性
C、建模中的问题
1.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数学模型的简化 3.数学模型的针对性
D、.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掌握动态规律 怎样建立? 如反应器进行化学反应的数模建立 方程组:物 料、热量、 动量衡算
动力学、热力学 流动与混合、传热、 传质
6
2011/12/6
E、数学模型的简化
如: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中气体流动 规律: 紊乱、随机 简化表达: 返混模型 要求: 结果的等效
(1〕反应器选型
强放热的气固相催化反应,高温高压。
催化剂:锇
哈伯选用了80g/h固定床管式催化 反应器 。
3
2011/12/6
(2) 条件优化
工艺条件:
500~600℃ ; 17.5~20 MPa ; 锇催化剂
逐级经验放大
逐级经验放大
(3)预设计工艺流程
A.原料循环 B.热量利用 C.冷冻分离
产品:
1、研究方法
反应器放大依据
温度、 浓度 反应动力 学实验
化学反应速率
基础:
化学工程学科发展: 较多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
化学反应工 程学理论
工程因 素

特点:
避免黑箱;易掌握
11
2011/12/6
2、研究思路
二者结合:确定实验内容、方法;预测结果、
(1)浓度效应
工程因素: 工程因素的等效性 浓度、浓度分 布相同
2、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通常是一组描述过程运行动态 规律的代数方程或微分方程。
论分析,找到描述过程运行规律的 数学模型,应用于反应器的放大计 算。
是否还需 要实验?
要求: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检验数学模 型。试验的方式和要求与经验放大方 法有很大差别。
既要能表达实际过程运行的规 律又要简单而便于应用。
模型 实物、数学
用模型研究 化工过程的 现象、规律
第一节 反应过程放大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 经验 数学 部分解析 相似
一、 基本概念
(一)反应进度 (二)转化率 (三)收率和选择性 (四)操作周期

(五)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
2011/12/6
(六)放大系数和放大效应
在实验室中几克物料的小型实验,对于指导大型工 厂的建设工作,并没有什么作用。但用数公斤物料 进行的实验,则无疑可提供大型工厂需要的全部数 据。
逐级经验放大
逐级经验放大
例:异丙苯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
一级不可 逆
4
2011/12/6
(I)反应器选型
逐级经验放大
逐级经验放大
(2)优化工艺条件
选用一根直径为 40 mm,长度为 1202mm的 不锈钢管(容积约 1.51L)作反应器试验
反应特点: 选择:
过氧化氢异丙苯的分解反应 为液相反应,反应速率较快。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1)聚合反应过程开发
特点:

建立反应器的数学模型的简化
①在反应条件控制的范围以内,有关物性参数 为常数; ②反应器内由于物料流动所产生的压降不计; ③反应器内无径向温度梯度,但沿轴向有温度 变化; ④物料通过反应器截面的流量恒定; ⑤活塞流状态流动; ⑥绝热系统。
逐级经验放大
(4)计算反应器容积
工业化的要求处理量:过氧化氢异丙苯(浓
(二)数学模型法
度为3.2 kmol/m3。)的量为3m3/h。 计算所需反应器的容积:按 1.51L模型尺寸, 根据物料处理量的扩大,按比例外推计算。 结果:45.3L
5
2011/12/6
1、定义: 在充分认识过程的基础上,运用理
特点:
气、固相催化反应、硅铝催化剂,一级可逆反应。 反应温度: 80~85℃,转化率75%,选择性为79 %。 固定床催化反应器
放大结果
物料循环 装置放大17 000倍,反应器出口温度的理论与实 验值差2℃ 放大成功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例 丙烯二聚过程开发
模型简化
①拟均相; ②活塞流; ③恒温.无温度梯度和压力降。
简介:石油裂解的丁烯组分(正丁烯、异丁 制丁二烯
烯),难分离。
通过异丁烯的二聚,使正丁烯分离出来。
例:异丁烯二聚
异丁烯浓度:4%;20% 汽油组分
(1)实验(反应过程特征)
非均相催化,固定床 a.原料4% 反应条件: 结果:
27℃、1atm、3/h;
b.原料20%
反应条件:同a 结果:产物异丁烯小于0.5%,正丁烯减少30% 解决方法: 原料循环(稀释5倍)
二、 反应过程放大基本方法
逐级经验放大 数学模型放大 部分解析放大法
(二)逐级经验放大
1、定义:
在放大过程缺乏依据时,依靠小规模实验成功 的方法和实测数据,加上开发者的经验,不断 适当加大实验 的规模,修正前一级实验确定 的参数,来摸索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器的规律。 低放大 系数? 放大系数的确定: 高放大 化学反应类型、放大理论的成熟度、 系数? 过程规律的掌握度、研究人员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