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中语文九年级综合测试卷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1、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4分)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jiǒng jiǒng( )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______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近10多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污染日益严重了。
这不是某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
______,国际间的共同协调和联合行动,____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重新和谐。
A.尽管那么只有才能B. 尽管所以只要就C.如果那么只有才能D. 如果所以只要就3、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特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 放暑假了,李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联想起亚热带的阳光。
C.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起来。
D. 你们学校打篮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老农垦队员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C.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D.北京健康使者公司和10家医院共建的“医疗绿色通道”,是一种崭新的快捷求医机制。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在播音员的播音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把该读去声的字读成上声。
B.成败与自己的想像有着直接的关联。
悲观的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的把自己想像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C.宋朝的林和靖的咏梅名句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诗画无不注重绘声绘色,讲究笔力,风韵,意境等……因此,古人曰: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6、请体味下面对某些称谓的另类创意,并在空格上补写出你认为对应合适称谓的创意:(2分)文人首先应是“文明的人”,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①”。
与之相反,总裁并不意味着“总是裁人”,老板当然不能“老板着脸”,而经理更不可以“②”。
答:①;②。
7、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 2分)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8、阅读下列新闻,并用对联形式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北京时间9月14日,欧洲冠军联赛小组赛E组的比赛结束首轮争夺。
作客热尔兰球场的皇家马德里再遭羞辱以0-2完败里昂脚下,延续不胜里昂的尴尬记录,近三次作客法国三战皆负。
曼联在老特拉福德3-2战胜凯尔特人。
上半场,海瑟林克率先为凯尔特人建功,曼联凭借萨哈的梅开二度,将比分反超为2-1,但中村俊辅的任意球帮助凯尔特人将比分扳为2-2平。
最终,索尔斯科亚的进球帮助曼联锁定胜局。
9、文学名著阅读(3分)(1)“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是《三国演义》里的一首诗,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1分)(2)在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写出其中一部作品和该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来。
(2分)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
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
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我国上海举办,右图是本次博览会的会徽,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探究结果(3分)11、古诗文默写。
(7分)⑴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⑵《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句子,⑶《鸟鸣涧》中以动写静的诗句是:,。
⑷《周处》一文中清河(陆云)的哪句话最终促成了周处的悔改?⑸,绿烟灭尽清辉发。
⑹永结无情游,。
⑺,双照泪痕干?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10分)水调歌头中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2、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1分)13、本词上阕写,下阕写,其实是。
(2分)14、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1分)15、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着人生的哲理,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2分)16、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2分)17、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8-24题(14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注: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
)18、铭是指。
(1分)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2分)有仙则名: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20、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2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2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2分)2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5-29题(13分)[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乙]当斯巴达克思闪电般击倒最后四个对手后,经久不息的轰雷似的掌声,好象地震一般撼动了整个斗技场。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向上举起拳头,屈起了大拇指。
这时侯传来了几百个声音:"让勇敢的斯巴达克思获得自由!"色雷斯角斗士的两眼发出异常的闪光,他顿时脸色惨白得象木头一般地呆住了,他把手放在心窝上,好象想抑制被这句蕴含着莫大希望的话所引起的心脏的猛烈跳动。
"自由,让他自由!"几千个声音重复道。
"自由!"斯巴达克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道。
"自由!……啊,奥林比斯山上的大神,可不要让这变成一场春梦啊!"他的睫毛顿时被泪水浸湿了。
这时候,好些由于斯巴达克思的勇毅而赌输了钱的观众也恨恨地叫道:"不行,不行,他是逃兵!"这位色雷斯角斗士的脸上掠过一阵痉挛。
他猛地向发出责怪喊声的那面回过头去,他用他那燃烧着憎恨火焰的两眼,找寻着发出责难喊声的人。
但是成千上万的声音却吼道:"自由,自由,让斯巴达克思自由!……"25、以上[甲][乙]分别选自短篇小说《孔乙己》和反映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
虽然两文主人公的国度和所处时代不同,身份也不同,孔乙己是,斯巴达克思是,但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都是受人压迫的对象,被人的对象。
(3分)26、以上两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分别是:和。
(2分)27、两位主人公在作品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孔乙己虽有人身自由,但灵魂受到毒害,成为的牺牲品。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夹有,而斯巴达克思虽是奴隶,但他渴望挣脱奴隶枷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作者对他的态度是同情中含有更多的。
(4分)28、两篇小说语言都极为含蓄精练,同是描写痛苦的神情,甲文只用一个“”字便传神地刻画出孔乙己灵魂深处伤疤被刺痛时的情态;而乙文只用一个“”字,就将斯巴达克思受到打击后的惊恐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2分)29、甲文中的“污人清白”和乙文中的“痉挛”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四)阅读下文,回答30-35题。
(13分)走出地平线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圃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
这两个大圃本是重合着的。
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
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妁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在村头钓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于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
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
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
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
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