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
包括明,清两代。
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伦理本位。
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是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第三、天人合一。
天,在此指自然。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第五、尚中贵和。
中者,中庸;和者,和谐。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人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西方,这一阶段是文化变革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主张不仅要学西方的科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主要是制度层面上的。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场制度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文化变革已远远超出了物质和制度的范畴,而深及文化的核心——观念的层面。
a5近现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争论:1、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不断引起激烈的争论,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2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问题与主义之争”;3东西文化之争;4科学与玄学之争;5中国社会性质之争。
6.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以及当代有关“人文精神”“复兴儒学”“回归传统”和“学术与思想”的种种争论。
第一章第一节儒家一、儒家思想简史1先秦儒家: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春秋以来学术多元化的现象。
儒家正式跃居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
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儒学成为经学。
3、宋明理学: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经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代朴学:清代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咎于明儒学风的空疏浮泛,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
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指斥理学的虚空浮泛,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口号。
相对于宋代理学,清初儒学更贴近先秦儒学的本来属性。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异同?今文经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古文经则是用先秦的古字写成。
表面上看这是儒学内部的学术分歧,但却与实际利益直接相关,于是西汉末的今文派与古文派之争变成了旨在争抢意识形态正统宝座的政治之争。
总体来说,西汉时今文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东汉时则让位给古文经学。
到东汉末,大儒郑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二者。
二、主要代表人物1、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修订鲁国史著《春秋》。
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创了平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孟子名轲,鲁国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2.试述中医理论的整体论、阴阳五行说和经络说。
1.整体论。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非常强调整体观念。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人体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阴阳五行说。
中医认为,人体必须阴阳和合才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被破坏,就会产生疾病。
与阴阳说相伴,中国古代医学家同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药性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3.经络说。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连接表里上下、五脏六腑的组织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疾变的发生和传播是以经络为途径的,所以疾病的诊断可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变化为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技能,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
第四节医学整体论:一是认为人体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医疗实践中,不能孤立地研究人体,而应把人体放在大自然的整体动态平衡中来考察。
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因此,中医治疗特别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局部疾病的症候。
阴阳五行说: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用以解释自然万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
中医认为,人体必须阴阳和合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诊断讲求“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师总纲,表、热、实属于阳证,里、寒、虚属于阴证。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调和阴阳,使之恢复或达到平衡。
与阴阳说相伴,中国古代医学家同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药性和治疗等各方面。
以五脏为例,心、肺、肝、脾、肾依次属火、金、木、土、水,它们之间一如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经络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结表里上下、五脏六腑的组织系统。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于人体的浅表。
经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分,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运送全身的气血。
疾病的诊断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变化为依据,也可通过经络来调整人体的机能,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
二、临床医学成就针灸:即是用针刺入或用火温热烧灼特定的穴位,产生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的循环运行,进而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麻沸散:在做外科手术之前,先让病人用酒冲服一种名为“麻沸散”的中药进行麻醉,然后再施行手术。
人工免疫法:早在晋代,葛洪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以狂犬脑敷在被狂犬咬的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就其医学思想来看,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
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人痘接种法防治天花。
一、医药学名家与名著《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针灸等各方面的医学理论。
扁鹊:战国时期名闻天下。
首创“望、闻、切、问”四诊法,被传为“神医”《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
是对前人积累的药学知识总结。
华佗: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中医外科的鼻祖“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之前在伤寒和杂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
他最大的贡献是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使理、法、方、药得到统一,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千金方》:唐代名医,“药王”宋慈《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传统著。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系统全面总结了明代中期以前药物学方面的知识,把我国的医药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在《诸家神品丹法》中记载的把硫磺、硝石和含木炭的皂角放在一起烧制的“伏火法”,就是黑火药制造的具体方法。
炼丹术士在炼丹实践中发现了铁对铜盐的置换法应。
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曾请得铁则化为同”三、生物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将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
二、陶瓷工艺最早产生的瓷器都是青瓷。
“南青北白”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三、纺织工艺中国古代纺织工具有纺车、织机、提花机。
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的《方言》。
黄道婆制成了三锭棉纺车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
四、冶金与铸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的生铁的国家。
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为重要,被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五、机械制造中国史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指南针又称司南车,是利用机械原理,使车上的装置始终指向南方。
六、造船工艺祖冲之造的“千里船”第八章家族与称谓第一节家族关系血缘九族:两种解释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二是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血亲五服: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
用五种丧服作为差等标志表明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
五种等级的丧父制度?五服是用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制成的礼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①斩衰服为五服中最高的一等,制作时用剪刀直接裁断生麻布制成,且不缝毛边,是子为父母服孝,妻、妾为夫君服孝,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服孝的丧服。
服孝期为三年。
②齐衰服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
服丧者为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
服孝期分别为一年、五个月、三个月。
③大功服用粗熟麻布制成,做工较粗,服丧者为堂兄弟姐妹。
④小功服用细麻布制成,做工细密,服丧者为再从兄弟。
⑤缌麻服是最轻的孝服,用细熟麻布精心制成,服丧者为族曾孙、族孙、中表兄弟等。
姓与氏的区别?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氏则是由姓衍生的分支。
姓是与生俱来的、稳定的、不变的,而氏则是有变化的。
氏的作用是别贵贱。
自夏朝以后,占有土地和人民的努力主贵族男子才可称氏,而女子和贫贱的人却不能称氏;氏与姓有明显的不同,它反映着一定的占有关系,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
对于个人来说,一生只可有一个姓,而氏却可以有几个。
战国以后,姓和氏开始融合为一。
古代改姓的五种情况?①以母亲名姓为姓氏②以封国、采邑为姓氏③以官爵职事为姓氏④以居住地为姓氏⑤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⑥以少数民族姓名的译音为氏古代姓氏来源地六种情况?①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而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