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起始课。

在这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的结构不同划分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各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有什么特点,内部有什么。

第二个活动是“身体怎样工作”:让学生体验熟悉的身体活动,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动物的身体结构,而自己的身体对每位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节课通过学生回顾蜗牛和蚂蚁的身体结构导入,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

利用“我说你做”小游戏引导他们规范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身体的对称带来的好处。

身体的内部学生观察不到,教学时要借助一些观察方法,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解暗箱”游戏引入各种观察方法来帮助感知身体内部结构的存在。

再通过气泡图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逐渐清晰学生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特点。

2、知道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人体的各个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身体结构有较强的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3、意识到科学锻炼身体才能正常发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难点: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

五、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单、气泡图、红领巾、跳绳、档案袋、矿泉水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出示蜗牛、蚂蚁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2、既然我们可以把蚂蚁、蜗牛等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那能不能把我们自己也就是人也作为观察的对象呢?
3、今天我们就要观察研究我们身体的结构。

(板书:身体的结构)
(二)观察、探究身体的结构
1.观察身体的外形:
(1)请一位“模特”上台展示自己,其他同学思考:人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小结:身体的结构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板书)
(3)我说你做游戏巩固
2.了解身体的左右对称:
(1)提问:外形还有什么特征?
(2)学生活动:每位学生分别用双手和单手系红领巾,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结构的好处。

(3)小结:左右对称的身体使我们更灵活,在运动时保持平衡,让我们看上去有种协调美。

(4)帮助残疾人,同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 感知身体内部结构的存在:
(1)观察了人体的外部结构,接下来该观察什么了呢?(引出内部结构)(2)解暗箱游戏导入观察方法,出示温馨提示
(3)小组活动,交流汇报
(4)小结:现在请你们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怎样的?(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血管遍布全身各处)(相机板书)
(三)身体怎样工作
师:身体具体是怎样工作的呢?
(1)请一名学生展示“跳绳”活动,其余学生填写气泡图,交流。

(2)每位学生完成“深蹲”活动,填写气泡图。

(3)学生展示气泡图,比较异同。

(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
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整理实验材料。

(4)人体的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类型)可以分为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其中的几个系统。

(四)总结归纳
畅所欲言: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的延伸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的分析我们身体中哪些部分参与了这个活动。

七、板书设计
身外部:头、颈、躯干、四肢。

(左右对称)



构内部结构: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器官、血管……
八、教学反思
反思我的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有待探讨和提升的:
一、懂取舍,学会整合活动
为了追求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饱满度,也为了体现我最初所理解的“人人有事做”的科学理念,在这堂课中我设置了许多活动,包括:①模特展示引导观察身体外形;②“我说你做”游戏环节;③比赛“单双手系红领巾、单双脚转向、走路”;④“解暗箱”游戏环节;⑤观察身体内部结构;⑥学生展示跳绳活动;⑦在观察身体如何工作时又为每个小组安排了三类活动,每个学生需完独立完成其中两项,最后交流讨论。

实践表明,我设置的活动太多了,一环紧接着一环,像快马加鞭地“赶场子”一样,不给自己喘气的机会,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师生均出现了疲倦感,而且导致草草结尾,延时拖堂。

正所谓有舍才有得,反思后我认为可以把活动⑤(观察身体内部结构)作为主要活动之一,再将活动⑥、⑦整合为“跳绳初步引导,深蹲深入探讨”作为第二个大活动展开。

而活动①、②、④起衔接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三项可快速完成,节约时间。

而活动③又可整合为“单双手系红领巾并交替体验”,这样有主有次,简洁明了。

二、有深度,学会精设问题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是我近阶段始终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通过三位老师的点评,结合实际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提升自己:首先是引导要到位。

不能什么事情都“蜻蜓点水”,停留在表面,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效果。

比如在探究我们的身体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往往对“解暗箱”感兴趣,想到了利用“看”、“摸”、“听”、“闻”等方法,但是究竟怎么听?听哪里?听到了什么?你猜测是什么?这些在教师在引导上一定要到位,可以请同学亲自体验,给学生研究指引道路,这样在活动中学生就不会盲目操作。

其次是问题要精炼,有指向性。

在我让学生思考“跳绳和深蹲时都有哪些身体部位参与其中”,想要引导学生分析出“身体工作时各部位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但因为课前没有好好预设题目,等上到这部分时,我的脑海里突然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要怎么衔接和更好得引导,于是课堂中出现了老师慌乱,学生迷茫的现象。

最后是实验记录单设计要合理。

这不仅要求我们熟悉教材,还要熟悉自己的学生,摸索怎样的记录单是适合本班学生的。

记录单上的活动要求要简单明了,指向性明确,字数太多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或直接忽略。

三、讲方法,学会习惯培养
通过这次课和三位老师的分享,我学习到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我可以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入手,及时表扬,树立榜样,表明态度;不要习惯性重复学生的语言,及时追问;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干,而且做得是实事。

平常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反馈,经常看见有学生举手就可以了,没有留意不懂的学生是否依旧不懂?当某个小组交流时,其他小组是否有认真听?有没有问题或补充赞?补充时是否重复观点浪费时间了?老师们分享的杭州采荷二小“3+1”新式举手法,显得特别及时。

总之,通过这堂课,我更明确了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以更为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在平时就以高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多总结经验,多做反思。

附:
身体内部组成观察记录表
第组记录人:
观察方法推测身体的内部组成




身体怎样工作气泡图
第组记录人:
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并感受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完成气泡图。

跳绳深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