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第二章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2.4绿化设计
2.4.1植物对绿色建筑的贡献: 1.微气候调节与节能; 2.净化空气; 3.净化水体和土壤; 4.减噪; 5.保护生物多样性。
2.4.2绿化设计的原则: 1.乡土植物优先利用原则; 2.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原则; 3.多样性原则。
2.4.3环境绿化设计
1.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 2.前方无固定遮挡 3.避免西北风 4.满足最佳朝向范围 5.合适的日照间距 6.合理布局或科学组合
通风策略
1.基地环境条件不影响夏季主导风吹向未来建筑, 并考虑冬季主导风尽量少地影响建筑;
2.植被、构筑物等永久地貌对主导风的作用研究; 3.对一些基地内的物质因素加以阻止、利用,以最
史文化性原 则
1.与自然和 谐共存 2.协调当前 与未来世代 发展的要求 的关系 3.满足人类 的生存生活 及发展需要
1.发展资源利 用与环境保护 技术 2.信息技术的 应用 3.发展新型绿 色建筑材料
综合性
满足人类 自身需求
节地、节 能、节水、 节材
因地制宜
2.2城市环境气候分析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加,因为城市是
集中收集排放,
土壤吸收较少,
所以相对湿度低。
利用较高反射率建筑材料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反射率与地面物表的反光性 1
地表的加热作用 2
表面反射和能源的使用 3
人工地表的建筑材料表面反射值
各种材料在高温天气(30℃)的温度
2.2.2城市环境气候分析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环境气候分析
廉价的方式改造室外环境,以创造良好的风环境。
遮阴措施
1.绿化遮阴;2.建筑遮阴;3.地貌遮阴。
其他减少能量需求的措施
1.避免霜洞及窝风的影响; 2.避免辐射干扰; 3.避免不利风向; 4.避免局地疾风; 5.避免雨雪堆积。
2.3.3现状绿化与植被保护
首先,并非所有的树种都具有良好的景观 效果;
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第二章 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1
概述
2
城市环境气候分析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3
绿色建筑选址与室外环境设计
4
绿化设计
5
节地及公共设施集约化利用
2.1什么是环境?
(3)
环境角度
(2)
广义定义
(1)
现代建筑学与环境科学定义
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
物理
化学
绿色建筑
生物
舒适
节地
2.1.1室外环境设计的特征
02
2.场地安全 防汛能力按照《防洪标准》GB 50201-94(地下水) 电磁辐射(危害):1.电磁波的热效应;
2.电磁波的非热效应
2.3.2建筑气候分区
温和地区
严寒地区
1
5
2
夏热冬暖地区
4
3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分区 法
I区
VII区 VI区
II区 III区
V区 IV区
20
争取阳光
2.5节地及公共设施集约化利用
土地危机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应控制城市 用地增量,提高现有各项城市功能用地的 集约度。
途径:1.建造多层高层,提高容积率; 2.利用地下空间; 3.在城市,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约度; 4.在农村,因地制宜,因形就势; 5.开发节地建筑材料。
旧区改造
旧建筑的利用
城市环境气候图
2.3绿色建筑选址与室外环境设计
1.选址与场地安全 2.建筑气候分区与节能设计 3.现状绿化与植被保护 4.水系与地貌的保护利用 5.光污染控制及室外绿色照明 6.创造良好的声环境
2.3.1选址与场地安全
01
1.绿色建筑的选址与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是考虑自然环境对建筑节能的正作用,避免场地周 围环境对绿色建筑本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是减少建设用地给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1.原有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2.城市区域环境绿化; 3.节约能源的理想种植设计
理想的节能种植设计
理想的节能种植设计(寒冷地区的植物布置)
干 热 气 候 中 树 木 栽 植
湿热气候的树木栽培
树木布局与通风
1.屋顶绿化
2.4.4建筑立体绿化
2.墙面绿化
3.窗台、阳台绿化
1 保护环境
基础、核心
2 利用环境
室外环境设计的是指就是充分利用各类无害自然环境资源实现绿色建筑设计。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3 防御自然,创造宜居环境
防御自然是人类修建建筑,构筑城市的最初动因。
2.1.2绿色建筑的设计包含两个要点
可持续发展 原则
科技性原则
整体优化原 则
以人为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则
经济性原则
地域性、历
热岛效应
主要原因:(50%+50%) 1.绿地的减少 2.能源的消耗
2.2.1城市内外的热平衡
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1.形成热岛环流
乡村风
2.影响市区降水量和 空气湿度
1. 热 岛 环 流 将 市 郊的污染凝结核 吹到城市上空, 从而增加降水量
酷暑天气日数增多,寒 冷天气日数减少
是喜是忧?
2. 虽 然 降 水 量 增
废旧建材的利用
谢谢!
其次,数目的保留应与场地功能组织相适 应;
最后,还应注意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
2.3.4水系与地貌的保护利用
水循环系统要求做到:1.增强地面透水能力。2.增加绿化面积。
2.3.5光污染控制及室外绿色照明
光污染
室外绿色照明
2.3.6创造良好的声环境
1.远离噪声规划;2.降低声源噪声辐射;3.噪声污染生态工程防护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