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朝的对外交往》。
其它(见课件)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播放视频《唐长安城》,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看视频。
学生看后就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唐都长安城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很多国家的使节、官员等来中国,对外交往非常繁盛。
至于第二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直接出示王维的诗句。
用这句话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第一板块漫步大唐,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包括唐朝政治情况、经济情况(一幅图片和一首诗),从材料中得出文化先进,进而概括出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第一个原因,即国家强盛,这是开放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政策开放是通过分析两个材料得出。
政策开放是对外交往的保证。
第三个原因交通便利是通过阅读《唐朝对外交通图》得出。
它是对外交往的条件。
然后总结这三个原因:由于国家强盛、政策开放和交通便利,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盛况。
进入第二个板块:海内存知已。
在与唐朝交往的70多个国家中,重点学习唐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国家的位置。
因为初一学生还没学世界地理。
唐与日本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主要从遣唐使来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遣唐使:简单了解概念、规模、次数,并给两幅图片增加一下感性认识。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钱币、文字、茶道、服装和建筑等,都是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对比,重点对比文字和建筑,建筑引导学生从。
对比,得出日本建筑是受唐朝建筑的影响,再如下面寺图。
通过以上对比得出两个结论: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另外就是日本是一个上与学习的民族,正式学习中国隋唐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鉴真东渡:根据课前了解,学生对他基本了解,让学生讲述有关他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他东渡的艰难、不怕艰辛的精神和为中日友好交往所做的贡献。
最后用图片及郭沫若诗句对鉴真进行总结概括。
唐与天竺的交往重点应到学生学习玄奘西游。
后面你自己试着完成。
课前了解学生对《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关系,容易用文学虚构来代替历史。
(提出质疑,在这里不需要回答,只是思考,了解完玄奘西游史实后在回答):结合你看到的影视作品《西游记》,比较书中的玄奘与影视作品中的唐僧有何异同?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西游记》不是史学著作。
玄奘西游:通过教师讲述及动画路线图和一组材料,认识西行的困难。
图中高低不平的沙漠、高山,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的重重困难,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历经19年而且学成后又回到了长安。
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的精神。
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
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影响:
对玄奘的评价,应指导学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而要适时“论从史出”,不一定提出这一概念,而应潜移默化的培养。
这就不难得出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长途跋涉至天竺,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等提供可靠资料。
)和佛经翻译家。
思维提升:玄奘西行反映出中国人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品质,正因如此,唐朝文化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繁荣。
能力提升:设计问题: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通过对鉴真与玄奘相同的比较,能够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并学习其优秀的个人品质。
得出认识:有志者事竟成。
总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史实真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缩影,一个传播文化,一个吸收文化,说明唐朝的开放意识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是唐朝出现了: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盛况。
第三板块:以古鉴今
出示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影响和今天对外开放的影响作对比,启发思考:对于今天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由于学生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认知甚少,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开放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得出认识,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明开放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
理解只有开放才能繁荣。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
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
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