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 时代性 大众性 指示性
民族性:体现民族文化风格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 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尼赫鲁·甘地
时代性: 反映根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 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 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视野: 从历史的思维出发;千年封建文化——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 五四运动(科学<形式逻辑>与民主<平民价值>)——新民主主义 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 文化(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中)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urban consumer culture simultaneously incorporates contradictory experiences of emancipation and disempowerment
Carola Mcgiffert,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 report of the CSIS Smart Power Initiative) March 2009
chapter3: The Rise of Commercial popular Culture and legacy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asses
Michael Hockx and Julia Strauss (ed.).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Special Issues (New Series) No.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西汉后,“文”“化”合为一词 《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
清末由日文转译而来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钱穆: 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体集体公共人生
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径
中文参考文献
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内部文稿》2000年第3期。
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创 新》2009年第3期。
-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西方诸多 “文化”释义
1.生活方式说 2.实践成果说 3.观念综合说 4.精神产品说 5.人格符码说 6.历史痕迹说 7.教化工具说 8.······
克莱德·克拉克洪在《人 类之镜》中用27页的篇幅 设法定义文化,最后处于 绝望,转而求助于比喻手 法,把文化直接比作一幅 地图、一张滤网和一个矩 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1)人民的文化(of,by,for) (2)时代的文化 (3)宽容的文化 (4)责任的文化 (5)批判的文化 (6)正义的文化
“一种文化,在它正被体验的时候,永远是部分的未知、部分 的未实现的。一个社群的形成永远是一种探索,因为意识不 可能先于创造,而且对于未知的经验不存在规则。一个好的 社群,一个现存的文化,将会因此而为所有和任何能够有意 识地贡献于这种进步的人让位,并且积极地鼓励他们,这是 一种共同的需求。我们需要用全部的注意力考虑每一个附属 物、每一种价值观;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也许永远不 能确定什么可以使之更丰富。”
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集团以文明为载体 所表现出的实践方式和规范,其核心则是该社会集 团的主导价值观。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描述性界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目标任务、方向性质)
(二)文与化的关系
1. 文化:集体关联性 Your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马克斯·韦伯)
2. “文”与“化”:知识与权力 文——纹(纹路、纹理);文:君——人,地—
—社会; 化——影响、塑造,变迁、改造。
“从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是文,还 不是化。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同时还意味着对人自身的改 造,才是文化。”
钱钟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 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 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语言来规范表述 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 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 在。” --A.L.Lowell
为什么“文化”难谈难辨?
“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地反过 来用于精神生活。于是,这个词在其语义的演变中表明了人 类自身从农村存在向城市存在、从农牧业向毕加索 (picasso),从耕种土地到分裂原子的历史性的转移。用 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文化这个词语使得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一 个单一的概念之中得到了同一。我们被认为从“有教养的” 人身上获得愉悦,因为,也许在这种愉悦的背后潜伏着某个 种族对于干旱和饥荒的记忆。但是这种语义的转换也是悖论 性的:得到“培养”的是城市居民,而不是那些实际上靠耕 种土地生活的人。那些耕种(cultivate)土地的人不太会培 养(cultivate)他们自己。农业没有留下用于文化的闲暇。
现代含义:知识成果和精神财富;人的修养、教养和文明程度;文 化知识水平;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对应、相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 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精 神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文化事业
第四层次
知识素质
(四)文化与文明
文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 和实体,如文明国家等。
区别与联系 文明无优劣之分,但文化却有先进和落后之别,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 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文明中内在地包含着以人类关于处理好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关系和发展自身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说, 文明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整体以向往进步、发展自 身为内容的价值观。
当代西方文化学者中较新的观点是克利福德·格 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 套时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 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 活的态度。(《文化的解释》)
中国典籍中的“文”与“化”
“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0年版,第3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自然规律,改造社会的规律)由 此可以认为,文化多包含着改造社会的 经验、技术、道理和规律。
(三)文化分层: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 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感受文化
音乐之都 寺塔
示内
莫道家贫卒岁难 北风会过几番寒 明年桃柳堂前树 还汝春光满眼看
译文
To my wife
Fret not, -though poor we yet can pass the year, Let the north wind blow ne’er so chill and drear. Next year when peach and willow are in bloom, You’ll yet see spring and sunlight in our home.
千人千面 千人一面 异同共在 同异互见
文化,文化,言之固 易,要正确地加以定 义及完备地加以叙述, 则并不是容易的事。
——(英)马凌诺夫斯基: 《文化论》,费孝通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原 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 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 “教化”的涵义。 coulter-犁锋 colere-耕种、居住(colonus-colonialism)、敬 神(cultus宗教崇拜)、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 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即人类以社会成员的 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如,社会习惯,如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 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生活内容 的总和,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内容。
流行歌曲的演变
70s-《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耶利 亚女郎》
80s-崔健:《一无所有》、刘欢:《心中的 太阳》
90s——《涛声依旧》、《小芳》、《同桌 的你》、《祝你平安》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