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一、口语交际练习(10分)1、食堂是学校的一个公共场所,这里能很好的反映同学们的修养。
有个同学洗好盆子后转身走了,一任水龙头哗哗淌水。
请你说句得体的话劝其要节约用水,自愿去关水龙头。
你会这样说:。
(要求:简洁、得体、有说服力、易接受)(2分)请为食堂水池边设计一幅图文并茂的广告,告诉大家要节约用水。
(3分)2、校运会中,你们班的张明同学在4×100m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当第3个同学跑完后,你们班位居小组第三,大家都对张明寄予了厚望。
果然,张明接棒后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奇迹般的追上第二名,眼看就要追上第一名了,却在离终点10米处一个趔趄,失去重心,跌倒在地……请你迅速写一份不超过80字的广播稿,通过校电台说些心里话,表达你的看法和感情。
(5分)二、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
(12分)妇rú()皆知仰mù()()xi ǎn为人知 zǎi( )割潜心guàn()注心会神níng()()lì尽心血 ( )chóu划()shuāi微一拍jì()合马革guǒ()尸元xūn()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甘成为任人宰割的民族。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风小心翼翼的吹过来,唯恐弄乱了他的头发。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杰出人物,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人,并说说理由。
字数在50个左右。
(4分)4、请写出两则关于读书的名言、格言。
(4分)5、《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写到了众多著名作家,请各写出他们的一部代表作。
(4分)福楼拜:歌德:屠格涅夫:左拉:6、判断正误。
(4分)(1)《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共产党员。
()(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11分)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闻一多先生(填写“说”或“做”)的方面,即作为(身份)的方面。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他的品格。
(3%)2.划横线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3%)3.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划波浪线的句子吗?(2%)4.作者引用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有何用意?(3%)(二)(14分)下面的段子是在邓稼先那朴素的家中,夫人许鹿希告诉我们的。
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邓回去后与夫人通宵不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有一天许德珩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邓按下了原子弹起爆的按钮,一切就绪了。
这时一辆吉普开到他办公室门口来人交给他一张上海机票、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
其实母亲早就病危。
但这时候,领导才告诉他,并安排他。
邓立即登车登机,去上海医院看老母。
听此,我想起“岳母刺字”。
邓夫人许鹿希说:“请告诉中国人民可以放心了,没有人再会来轰炸我们的,我们可以和平生活学习建设。
中国已达到了核极限,是世界五大核工业国之一。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
中国的国力,尤其经过“文革”,如果再分代的话,根本就没有时间达到现在这样的国防水平了。
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
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
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这个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
唯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
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
我做的,我知道。
”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原因。
许鹿希说:“有位年青的导演,要拍邓稼先,要一幢别墅,两队警卫。
我说,邓稼先不是那样的。
”她说:“我此生就住这里了。
这才是邓稼先生前住的房子。
这两个沙发是杨振宁来看邓稼先的时候坐的。
他们两人就这样一人一个,坐在这谈话。
”当年为了欢迎杨振宁来,夫妇俩上街挑了一个床单,就是现在铺在床上的那个,是单色的“十大建筑”。
邓稼先喜欢这一个,就决定买了。
这张桌子就是邓稼先回来工作的桌子。
那封信就是在这儿写的。
-----节选自《西南联大启示录---总编导手记》1.为什么要写许德珩与严济慈的对话?2%2.从文中你能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科学家?3%(至少写出三点)3.《邓稼先》中有这样一句赞扬邓稼先的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请在上文中找出能具体体现这句话的事例。
(2%)4.你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为什么会联想到“岳母刺字”?(3%)5.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在这篇文章中也透露出像邓稼先这样一个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家庭生活条件很简陋的信息。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4%)(三)太阳和霓虹灯(15分)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经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后,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
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
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
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1.加点词“引经据典”的意思是,在这儿可表现出这个主持人的特点。
(2%) 2.划线句运用修辞手法,此句的作用是。
(2%)3.第5段记叙季先生为新生照顾行李的事情,从记叙的顺序看,是叙,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季先生有什么样的作风和品质?(3%) 4.标题中的两种事物各暗示了什么样的人?(2%)5、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像文中的演员、主持人一类的名人。
(3%)6、在你所了解的杰出人物中,还有没有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的人?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四、文言文阅读(20分)(一)(10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
(2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孰若孤()2、句中带点的“为”字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 可以为师矣B 始悟为山市C 舍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为人谋而不忠乎3、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①②(2分)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5、简单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2分)(二)(7分)郑公魏征①卒。
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③,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zhèn)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