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情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四章情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壹、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掌握情商的概念;2、情商和智商等的关系;3、了解掌握大学生常见的各种情商问题及应对办法;4、理解且掌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情商。
四、教学重、难点:情商内涵的理解、大学生情商的培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六、教学组织和设计1、教学过程的组织:列举的实验和实例,深入浅出地把学生带入对情商的理解中,激发学生对情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特别注重学生体会情商的意义及如何管理情绪。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和安排:作业:结合自己,谈谈大学生如何形成良好的情商。
要求:要有个人的观点;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字数在800字之上;1周完成,严格收交作业时间;壹律用作业本,不收单页纸作业;严禁抄袭,凡出现相同作业均以0分计算。
3、教具、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第壹节情商概述壹、什么是情商事例引入:这是在蒙巴尔大桥上发生的惨烈的壹幕:壹个30岁左右的男子快速越过桥上的护栏,纵身跃入距桥35米高的蒙巴尔河。
这自然不是明尼苏达州体育局常规的跳水训练。
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节目,第二天的大小报纸,到处都是该事件长篇累牍的报道。
据报道,该男子名叫伊顿,是壹名博士,3年前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壹直在壹家不知名的企业工作。
在3年多的时间里,老板和所有的同事竟然对他没有太深的印象,只知道他孤僻、冷漠,除了工作从不和人交往。
而且,他的职位也很壹般:壹位普通的管理人员。
媒体不厌其烦地走访了伊顿的母校,令人们难以置信的是,伊顿在校时表现十分优异,而且,他和他的导师同是数项重要研究成果的拥有者。
类似的事件在美国已发生多起,许多人为此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些优秀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怎么会作出如此轻率的举动呢?他们理应成为壹个优秀的成功者,他们非但没有,反而虚掷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当下,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在校时成绩是那样优秀,但当下,我却找不到壹份好工作。
你能告诉我,决定我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只想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可我总是陷在痛苦和忧思之中,我该怎么办?”“我的第三任妻子仍不能带给我美满的婚姻生活,我仍要结第四次婚吗?”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仅仅依靠在大学里学过的那些课程,显然无法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几乎都和潜伏于我们心灵的壹个因素有关,那就是情商。
情商,即“情绪商数”,英文表达是EmotionalQuotient缩写为EQ。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和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以往认为,壹个人能否在壹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壹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当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壹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就情商所包含的内容而言,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壹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即能调控自己。
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不良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人生目标。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和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他的人际关系和谐(人缘好,“会做人”的壹方面),或者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从上面的内容能够见出,EQ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俩个部分:第壹部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且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第二部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且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
情商最早曾称“情感智商”,情感智商的说法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新罕布尔什大学梅耶尔教授提出的。
他们用这壹术语来描述人们的情绪评价、表达和情绪调节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
随后专门从事人类行为和脑科学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进壹步提升和拓展,在1995年发表《情感智商》壹书,提出“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通常称为“情商”或EQ)这壹理论,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壹股强劲的旋风。
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智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
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它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重视IQ转到重视EQ上来,且大力提升年青壹代的EQ。
二、情商和智商的区别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写成IQ)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
情商(emotional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
首先,智商和情商反映着俩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品质。
其次,智商和情商的形成基础有所不同。
智商和遗传因素的关系远大于社会环境因素。
据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智力商数》词条载:“根据调查结果,约70—80%智力差异源于遗传基因,20—30%的智力差异系受到不同的环境影响所致。
”而情商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智商和情商的作用不同。
智商的作用主要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
智商高的人,思维品质优良,学习能力强,认识深度深,容易在某个专业领域作出杰出成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情商主要和非理性因素有关,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
三、情商的功能1、知觉、评价和表达功能2、调控功能3、解决问题的功能4、动机激发功能。
大量研究显示,壹个人在校成绩优异且不能保证他壹生事业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他能攀升到企业领导地位或专业领域的巅峰。
虽然我们且不否定在校的学习能力,但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这绝不是成功的唯壹条件。
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EQ的重要性绝不亚于IQ,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求得平衡,否则徒有智慧而心灵贫乏,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极易迷失方向。
马加爵留给自己短暂人生的最后总结是“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如今EQ在国外已被纳入正式教育。
美国的学校已开办EQ课程,将其和传统的语言、数学课程且列。
在港台地区,EQ也正在成为壹门显学。
诸多证据显示,EQ较高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较多优势,无论是谈恋爱、人际关系或是理解办公室政治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成功的机会都比较大。
此外,情感能力较佳的人通常对生活较满意,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须花加倍的心力和内心交战,从而削弱了他的实际理解力和清晰的思考力。
壹个IQ高的人和IQ低的人谁更幸福?答案肯定是IQ低的。
壹个IQ低的人往往无忧无虑。
壹个IQ高的人往往在做事情时会瞻前顾后。
那么我壹个EQ高的人和EQ低的人谁更幸福?答案也很明显是EQ高的。
IQ低的人可能会进步,可是EQ低的人很容易患抑郁症,最著名的例子是张国荣。
EQ低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会很容易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高EQ 能让我们明白外面的世界很现实,很复杂,也很精彩。
自己会走什么道路其实在于你自己的情绪,在于对未来的各种选择。
比如说摔倒了,有的人会说真倒霉,有的人会说我要歇壹会。
对于外面世界的壹切的美好,壹切的复杂都要靠你的EQ去领会。
你要用高EQ去见待壹切的不公平,壹切的美好。
在美国,人们流行壹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
事实上,IQ和EQ都很重要。
只不过,在今天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更显出EQ的重要性。
第二节大学生中常见的情商问题壹、大学生产生情商问题的原因对大学生而言,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情商问题,具体来见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壹、社会环境。
第二、学校环境影响。
由于目前高校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扩招,由此带来了高校办学的壹系列变化,教育产业化实行的上学交费制度、奖贷金制度、考试淘汰机制及择业制度的变更、完善,无不牵动着每壹个大学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动荡不稳的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
第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包括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其性格的塑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教育态度、内容和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对学生情绪、情感水平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四、大学生自身原因影响。
首先,每位大学生的过去都有壹段“辉煌的历史”,每个大学生都需要重新认识自我,摆正位置,寻找新的起点。
如果这时不能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就会产生失落感,遇到挫折时壹蹶不振、自暴自弃。
其次,大学生进入了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独立日益意识增强,希望独立自主,凡事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处想显示个人的主张。
可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在经济上、行为上尚不能完全独立,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壹时难以摆脱,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不知所措。
另壹方面,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性比较差,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生活能力,生活中的壹切事务都要亲自处理,这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大学生来说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再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各种表现,也会导致到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学业方面的失利也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如考试失利、学业失败、考研失利,或者是和大学生自我发展有关的荣誉的丧失,如入党、评优、免研失利等都对大学生的情绪构成影响,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如失恋,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滋长和蔓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果不及时调整,容量引发情绪障碍。
二、大学生中常见的情商问题综合来见,大学生中常见的情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壹)自卑自卑感是因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压抑、羞愧情绪体验,是自我意识中自我情绪体验形式之壹。
自卑感的出现可能有真正的生理心理缺陷基础,也可能仅仅是出于想象。
自卑的人自我评价过低,评价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因而会轻视自己,或者见不起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胆怯、退缩,担心不被他人尊重,对他人的评价异常敏感,为了避免受到进壹步的心理伤害,尽量不和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
大学生自卑感存在着性别差异。
大学生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自卑感,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文化更强调男性角色的独立、进取特征,而强调女性角色的依赖、温柔特征,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同龄男性大学生。
大学生自卑感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背景。
从心理发展过程见,儿童主要依靠他人如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念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成人则主要靠自我价值观念指导约束自我行为,大学生期则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时期,大学生人对自己外貌、能力、个性品质非常关注,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对自我的评价容易被具体情境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