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概况与自然条件1、市概况市位于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3县,北与天长县交界,南接郎溪、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市和当涂县相邻。

市是著名古都、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

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

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

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

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

2.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

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

长江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市境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

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

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

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

河谷平原主要有淮河沿岸的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

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2) 水系:①河流:城主要河流有长江和淮河.长江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长约95公里。

淮河全长103公里;到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桥至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

市北部有滁河,干流全长110公里,河道弯曲,集水面积7900平方公里。

南部有淳溧运河和天生桥河。

②湖泊:市区主要有玄武湖和莫愁湖,湖泊水面积分别为3.7平方公里和0.37平方公里;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积分别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3) 气候:在气候区划上,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

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历年平均气温:14.4℃,年均最高气温20.4℃,平均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温43℃(1934.7.13),极端最低气温-14℃(1955.1.6)。

日最大降水量:198.5毫米(1931.7.24),小时最大降水量68.2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177.3毫米/12日。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变化6、7月大,4、5、8、9月小。

风向、风速:年均风速3.6米/秒,最大风速27.8米/秒(1934.7.1N.W),极大风速39.9米/秒(1934.7.1N.W),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霜冻期:全年无霜期达200~300天。

灾害性气候:台风: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可有1~2次,多在6~10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

寒潮:入侵的寒潮(即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天气)平均每年5.5次,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

从10月到4月均可有寒潮天气出现。

冰雹:以3月和5月出现机率较高,各为33%。

炎热高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全市从6月上旬至9月中旬都可能出现,并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

(4) 土壤:地区64.52%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分布随地形起伏呈现一定规律。

随着山坡由砾石含量渐少而土层渐厚,依次分布着砾石质薄层黄棕壤、中层黄棕壤和厚层黄棕壤。

黄土岗地比较平缓的坡地则分布着经旱耕有新熟化而形成的黄刚土,也叫耕作黄棕壤。

在平原、低洼圩区和丘陵、冲田等处,则为大面积的水稻土。

在城镇附近有部分菜园土。

沿江冲积平原分布着灰潮土。

(5) 生物资源: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我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

又以山丘、河湖兼备,气候温和,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繁多,其动物种类,足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

在省的植物分布区划上,属于长江南北平原丘陵区,是落叶阔叶林逐步过渡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区。

主要分布树种有马尾松、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糯米椴、青刚栎、苦槠、冬青、石楠等。

还有部分外来植物如:雪松、火炬松、广玉兰等。

动物资源随着城市化过程加快,从城镇及郊区后退的现象相当突出,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中。

生物资源可以通过科学地利用与管理而自我更新,反复地利用,属于可更新的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城市园林绿地现状与分析(一)园林绿化建设概况:自然条件优越,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生态良好,素以绿化著称。

经过许多年的园林绿地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使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至1997年底,全市各类绿地总面积达9684公顷(不含五县),是解放初期的5倍,其中公共绿地有1872.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40%。

已基本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各类绿地有机结合,风格独特的国家园林城市。

(二)园林绿地类型:市园林绿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 公共绿地(2) 居住区绿地(3) 单位附属绿地(4) 道路绿地(5) 园林生产绿地(6) 防护绿地(7) 风景林地1. 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市民广场。

(1) 公园:至1997年底,全市已建成公园共40个,其中:玄武区12个,鼓楼区6个,建邺区1个,栖霞区3个,白下区6个,雨花区3个,淮区3个,下关区2个,浦口区3个,大厂区1个。

(见市区公园统计表)(2) 街头绿地、小游园:至1997年底,市区街头绿地、小游园共44处。

总面积159908平方米。

其中玄武区10处,白下区4处,建邺区3处,鼓楼区13处,下关区6处,淮区1处,浦口区2处,大厂区5处。

(表三)(3) 市民广场:至1997年底,市区建设36083平方米,市民广场共34处,其中:玄武区5处,雨花区6处,鼓楼区7处,建邺区3处,淮区2处,白下区1处,下关区3处,栖霞区1处,大厂区6处。

(表四)2. 居住区绿地:全市共有小区119个,其中绿地率达25%以上有56个小区;25%以下有63个。

按建设部标准,达标小区为56个;占全市小区的47%。

(表五)3. 单位附属绿地:据统计,1997年底全市达到省绿化标准庭园单位共有1306个。

其中10个区为744个,五县为562个。

市单位附属绿地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共有162家;面积1075600平方米,占单位附属绿地的52%。

(见表六)4. 道路绿地:市区共有道路445,其中主干道75条,次干道 77条,支路303条,总长为734公里,已绿化670.10公里,道路绿化率为91.29%。

(见表七)5. 园林生产绿地:市区至1994年底共有面积522公顷,其中园林系统342公顷,系统外180公顷。

主要分布在除白下区外的9个市区。

(详见表八)6. 防护绿地:市区现有420.25公顷,主要分布在白下、淮、下关、栖霞、雨花、浦口、大厂等七个区。

(详见表九)7. 风景林地:市区至1997年底共有风景林地4309.95公顷,其中鼓楼区有21.2公顷,下关区609公顷,栖霞区6公顷,浦口区753公顷;园林局系统有2911.75公顷。

(三)绿化水平与国外城市的比较作为园林城市,的“三项指标”是比较好的,尤其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水平在全国是处于比较领先的;但作为贴近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人均公共绿地与国相比:为35.2m2/人,20.7m2/人,威海为14.9m2/人;这些城市都是现有水平的2~4倍。

如与国际相比:洛杉矶18m2/人,巴黎24m2/人,堪培拉70.5m2/人,其水平都是的2~9倍。

(四)存在问题分析:虽然已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但在城市绿地建设力度、保护措施、发展水平和服务市民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绿化特色保护不够:近年来,城市的自然山体、绿地、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侵占和破坏;新建道路绿化达标率低,功能单一,城市原有“绿色隧道”已部分消失。

滨江、、滨湖绿地发展缓慢,滨江城市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搭配不合理:现有公共绿地在分布和搭配上存在着外围绿地多,老城区和河西新区绿地少;集中绿地多,均匀分布少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河西新区和老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为4.5m2和1.0m2,远远低于现有8m2/人的平均水平。

3.居住区绿地偏少:据调查,城区中居住区绿地率在25%以下者为53.8%,最低的绿地率只有1.65%,低于国家规定新建小区绿地率30%,旧城改造居住小区绿地率25%的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投入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4.尚未健全城市绿地保护法规:由于城市绿地保护法规不健全,造成已有绿地系统规划执行不力,以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蚕食、破坏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章国外城市绿化发展动态一、关注城市绿化发展已成为国际趋势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未来”的重大问题。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更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