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
一、台湾文学
(一)台湾文学概述
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
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
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
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
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
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
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
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
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
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
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
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女性文学潮流:女性文学思潮指女性作家以女性题材和女性意识进行创作的文学潮流,
“母题”仍是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觉醒。

女性文学从50年代开始,一直是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创作力量,从林海音、琦君到60年代的郭良蕙、琼瑶等女作家的创作,构成台湾文学的亮丽风景。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分述
(1)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

台湾彰化人幼习汉文,1909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令人敬仰的仁医。

赖和对台湾新文学有开创之功,因此有“台湾新文学”
之父之称。

他于1926年1月在《台湾民报》上发表小说《斗热闹》之后,到1935
年底十年间,共创作小说篇目29篇,发表16篇。

赖和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殖
民统治下的台湾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面貌。

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日本殖民者的
谴责和抗议;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对劳苦大众的关心与同情。

赖和小说
在台湾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地位是崇高的,被
称为“台湾的鲁迅”和台湾文学的“奶母”。

(2)杨逵原名杨贵,曾用笔名杨达。

台南新化人。

少年时代,他耳闻目睹日寇铁蹄下台湾民众血流成河的种种惨象。

1932年,他首次以“杨逵”这一笔名写成白话文
小说《送报夫》,经赖和之手刊载于《台湾新民报》。

杨逵的创作涉猎甚广,小说、戏剧、评论、散文,以小说成就最高。

日据时期,他的小说写于“七七事变”前的
主要有《送报夫》《蕃仔鹅》《模范村》,另有写于1942年的《父与子》《萌
芽》。

这一时期他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但大部分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
这一主题,重在惊醒民众,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3)吴浊流原名吴健田,祖籍广东蕉岭县,1990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个性刚强,在日据台湾时期仍然坚持使用母语,终其一生,作品中均表现出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

吴浊流的创作始于旧体诗,散文亦有涉猎,有大量的杂感、游记、评论。

他的小说创作以台湾光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功狗》《泥沼中的金鲤鱼》《先生妈》等。

他自194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胡志明》
(后易名为《亚西亚的孤儿》),到1945年脱稿,以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一部分
史实作为背景,当时这是任何人都不敢写的史实。

这部小说选取以日本殖民统治下
的台湾社会为背景,透过主人公胡太明的人生经历,展现出阔大的历史画卷。

人称
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可以说是代表着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最高成就。

但由
《亚细亚孤儿》所引发出来的“孤儿意识”,在今天经常被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用来
作为“台独”的一种依据,这当然是歪曲和篡改了作者吴浊流本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