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读写例话3: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议论文读写例话3: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议论文读写例话3: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一、论据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根据”“事实”“道理”就是我们说的论据。

2.论据的分类依据论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是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 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担任楚国的左徒,面对强秦的威胁,屈原主张联合其他五国抵抗秦国。

但楚王听信谗言,将他罢职流放。

朋友劝屈原说:“你有才能,楚王不用你,为什么不到别国去?”屈原拒绝说:“我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

”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

他在流放中,一直忧国忧民,写《离骚》以言志。

楚亡后,62岁的屈原内心悲愤交织,抱石投入汨罗江,以死殉国。

这段文字叙述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尽管遭受谗言被罢职流放,但仍然不肯离开楚国,最后抱石投江的事实作为论据,论证了文章的观点。

运用事实论据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在叙述事实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

其次,在叙述了事实之后,还要紧扣论点善于分析和推理。

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从而证明论点。

第三,事实论据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援引事实论据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过程取胜。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精要凝练,应把主要的笔墨放在说理分析上。

(2)道理论据,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典名言、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可信性原则。

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信,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做他人的话来引用。

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信。

②针对性原则。

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

③引申性原则。

这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

如: 外国有句俗话:玻璃被铁锤击碎,钢铁被铁锤锻造。

如果你是钢铁,身体的缺陷永远不会击垮你。

可以说一个坚强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绝不会被缺陷打倒,只会化缺陷为前进的动力从而走向成功。

(张伟《正视自己的缺陷》)其中“如果你是钢铁,身体的缺陷永远不会击垮你”就是对引用的话“玻璃被铁锤击碎,钢铁被铁锤锻造”进行解说,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坚强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绝不会被缺陷打倒,只会化缺陷为前进的动力从而走向成功”的结论。

④简明性原则。

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代论,效果会适得其反。

二、论据的选择1.阅读教材中尹方荣《论度量》,思考:(1)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2.论据的来源:①从生活中选择论据。

每一个人都在现实中生活着,看着自然的山川河流,听着社会的奇闻轶事,感受着丰厚的风土民情,与不同的人打着交道,与不同的事发生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并且对自己的地位、名声、理想、愿望有着深刻的心理体验。

这一切都能成为论述自己观点的论据资源。

②从阅读中选择论据。

我们课本上,不乏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感人心魄的名人故事、奇特异样的域外文化、饶有趣味的科学发明等。

此外,我们看报纸,听广播,进网络,各种信息丰富多彩,这些都可以成为论据资源。

3.选择论据的基本要求:(1)论据要紧扣论点,正确,有针对性。

论据要紧扣论点包含两层意思:①论据必须与论点统一,与论点有密切关系。

②运用论据过程中切忌出现与证明论点无关的内容。

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依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必须为论点服务,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对论据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即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

否则,就算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讨论1: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哪些材料?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更没法和黑人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都倒得出水来。

②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讨论2:下面这段文字能否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的观点?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然而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却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了回来。

他痛苦至极,打算把书稿付之一炬,妻子却夺过书稿,给他鼓励,于是他毅然走向第16家出版社。

这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不但马上决定出版,而且还同凡尔纳签定一个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

凡尔纳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

(2)论据要典型,有多样性,能从不同角度支撑观点。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论据典型,能获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偶然性的个别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名人到普通人,从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些学生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写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

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的普遍意义。

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这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

常见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

讨论1:下面这段文字能否论证“才能来自勤奋学习”这个论点?事例: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工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

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

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讨论2:下面这段文字在论据的选择上有何特点?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嬴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及其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3)论据新颖独特,有时代性,且要围绕论点进行叙述。

议论文中选用的道理和事实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叙述,不应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

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准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达到高度统一。

如果是多个材料论证论点,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涵要旨的细微差异。

另外,要使论据新颖,一要视野开阔,选取大众少有涉及的地域或领域存在的言论和发生的事件,二要关注社会发展,从自身现实经历和媒体报道中发现新的材料。

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银子,而不是石子。

讨论1:下面这则事例能否论证“要认真学好语文”这个论点?该怎样叙述才可以?事例的叙述: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

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作出了贡献。

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

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际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

为此,他深深感到,科学缺少语文知识是不行的。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