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疫苗行业最全梳理之一——行业篇疫...

疫苗行业最全梳理之一——行业篇疫...

疫苗行业最全梳理之一——行业篇疫...展开全文根据WHO统计,疫苗目前每年可以预防200-300万例死亡,疫苗成为20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快速增长的最大助力之一。

疫苗除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还大幅降低了医疗费用,减少因为发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

根据中国医药报报道,美国疫苗研发的1美元投资将带来2~27美元的医疗支出节约。

所以,疫苗成为全球医疗卫生投资热点。

一、现状及前景(一)全球市场全球疫苗市场较小但增速较快。

根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19年全球疫苗销售收入325亿美元,占处方药+OTC整体市场份额的3.6%;预计全球疫苗市场规模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8.1%,增速位列十大治疗领域第4,仅次于免疫抑制剂、皮肤用药和肿瘤药物。

全球疫苗市场进入发展成熟期,集中度高、产品为王。

2019年全球疫苗销售收入325亿美元,占处方药+OTC整体市场份额的3.6%。

并购整合不断,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其中行业“Big4”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巴斯德合计实现疫苗板块营收304亿美元,CR4市占率高达93%。

重磅产品驱动,全球T op10产品销售额合计为205.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达63%,均出自TOP4药企。

(二)国内市场1、发展历程我国免疫规划起步较晚,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免疫规划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突击预防接种时期、儿童计划免疫时期和免疫规划时期。

突击预防接种时期(1950-1977年):1950年,政务院发出《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国施行免费接种牛痘苗;1961年,在全国消灭了天花;1959年,昆明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

1963年,卫生部首次颁发《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各地逐步将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有计划接种的轨道。

儿童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1978年,我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在组织建设、冷链建设、目标管理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工作,4苗6病首先进入我国的计划免疫范围内(周岁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苗以及其对应防治的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六种传染病);1988年、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和乡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即周岁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

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2002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8年4月,甲肝、流脑、乙脑以及麻腮风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2016年又将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目前共有14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15种疾病。

2017年,首届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其将逐步完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动态调整机制,将更多非免疫规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优化现有免疫策略,推进新联合疫苗的应用。

2、中美市场对比对中美疫苗市场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疫苗市场在多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消费低2019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在300亿左右,整体市场规模仅是全球300亿美元的市场总额的七分之一。

此外,人均疫苗消费方面,中国2017年人均疫苗消费3美元,而美国为50美元。

(2)国内以老旧品种为主,创新性疫苗较少EPI指的是中国的扩大免疫计划,对比中美疫苗接种谱(针对脑膜炎、肺炎及百白破),发现国内外差距较大。

例如,针对脑膜炎,国内使用的是MenA或MenA+C,而国外已基本由MCV4替代。

针对百白破,国内使用的是DTaP,而国外已基本由DT cP替代。

(3)6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人疫苗市场空白对比中美疫苗接种谱(针对脑膜炎、肺炎及百白破),美国针对青少年及成年人已有多款疫苗在使用,例如针对脑膜炎的MCV4以及针对肺炎的PCV13。

而国内针对此年龄段的市场一片空白,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三)发展趋势1、未来疫苗行业容量不断扩大2、创新疫苗的比重不断增大,国产疫苗的水平逐步提高疫苗根据创新程度也可分为“全球创新”(以全新技术研发,大致可类比成药品中的First-in-class)、“微创新”(新亚型或毒株、拓宽使用人群、增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多联多价等,大致可比Me-better药物)、和“仿制”(在中国仿制全球已上市品种,类似于Me-too药物)。

其中第二类、第三类的研发成本相对全球创新疫苗更容易、周期更短,是国内目前的热门领域。

随着优质供给增加,中国疫苗格局发生变化,依据批签发货值估算,销售额最大的疫苗从2015年的狂犬疫苗(~20亿元)、水痘疫苗(~10亿元)到2020年HPV疫苗(>100亿元)、PCV疫苗(>50亿元)、DTP联苗(>30亿元)。

展望未来,重磅疫苗的国产化将驱动市场快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最大的疫苗将是HPV疫苗(>150亿元)、PCV疫苗(>150亿元)、流感疫苗(>50亿元),接轨全球市场。

3、多联多价苗占比提升我国免疫规划中儿童常规免疫15种疫苗在3周岁之前共需进行约23针次,预防接种的高次数也易给家长和医务人员带来不便,容易因接种时间冲突造成全程接种率降低和预防接种工作成本的增高等问题。

而多联多价疫苗能够有效减少接种次数,从而解决以上问题,因此研发和推广多联多价疫苗是疫苗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批签发量的角度看,近五年中国一类、二类疫苗中,多联苗、多价苗总批签发量占比呈逐渐提高,由2015年36.92%提升至2020H1的42.78%。

在二类疫苗中,多联苗、多价苗总批签发量占比也是明显提高,由2015年28.57%提升至2020H1的35.91%。

随着宫颈癌、肺炎、流感等多价疫苗以及三联苗、四联苗、五联苗等多联疫苗的进一步放量,多联多价疫苗总批签发量占比预计将继续提高。

4、疫苗管理法的出台从各方面加强了监管和管理在日常检查方面,中国目前采取的飞检制度正逐渐向美国FDA生物制品稽查制度(T eam Biologics Inspection)的过程管理理念靠拢,但仍存在较多差异,如惩处的力度不同、核查的细致程度不同等。

5、行业整合趋势明显,规模效应逐渐凸显2018年长生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4个最严的新疫苗管理法,让疫苗这个行业现有的企业有了类似牌照的护城河,未来预计形成5-6家龙头疫苗企业。

世界范围内,目前主要有四家企业(赛诺菲,辉瑞,默多克,GSK)在各地的强势品种上垄断了全球市场。

二、行业特点(与新药研发对比)1、与新药研发的相同:投入周期长、成本高新型疫苗研发成本不低于创新药。

疫苗临床研究遵循与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相似的途径。

不同于新药研发的是,由于疫苗通常适用于健康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婴幼儿,因此相比治疗性药物,疫苗研发的安全性和伦理学方面要求更高。

疫苗研究最重要的内容是评价疫苗抗原在不同年龄、性别、抗体水平的人群中的应答比例,因此为使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疫苗新品的临床试验通常要求规模更大,时间更持久。

(1)研发周期在欧美市场,新药研发周期一般10年以上,同样创新疫苗从概念到上市整个过程一般也需要8~12年(流感疫苗14年,HPV疫苗23年,乙肝疫苗38年),其中临床前研究阶段为1-10年,临床试验4-7年,注册申报等1年以上,与新药研发周期接近。

临床数量上,新药临床研究规模一般在几百人,而疫苗临床研究规模要求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因此疫苗在临床阶段的耗时和费用上比新药更高。

(2)研发投入过去欧美市场一个新型疫苗从立项到上市全部研发投入可以达到10亿美金。

而随着疫苗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已知机理的疫苗品种逐渐开发殆尽,未来新疫苗研发成本将比10亿美金更高。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以沃森生物为例,其Hib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历时6年;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从2003年到2009年,研发历时6年;北京民海的13价肺炎疫苗2010年进入临床申报,2019年才申报生产,研发历时9年。

2、与新药研发的不同:产业化中的“三重门”(1)第一重门:行业对菌株/毒株保护意识强,菌株/毒株较难获取菌株/毒株获取是疫苗研发的基础。

全球疫苗的毒株均出自五个来源:1、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NIBSC);2、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TGA);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4、美国FDA;5、世界卫生组织(WHO)。

但上述毒株属于科研用途,一般不具备产业化条件,需要疫苗企业进行二次开发。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疫苗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国际疫苗巨头应WHO要求,向中国捐赠一批可直接产业化的毒株,其中包括第一支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第一支流感疫苗、第一支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第一支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第一支五联疫苗毒株等。

21世纪以来,中国疫苗企业通过“国际合作”的模式,引入一些新型疫苗的菌株/毒株用于产业化生产。

但无论通过捐赠途径或者“合作”途径获得的菌株/毒株,要么面临升级换代,要么技术受限于海外。

近年来,外资巨头对菌株/毒株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尤其是针对创新疫苗(如HPV疫苗、肺炎疫苗)的毒株,几乎不可能转让。

因此,对菌株/毒株的研发、获取和产业化转化,是考验疫苗企业研发能力的第一道技术门槛。

(2)第二重门:疫苗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有一定难度疫苗的生产、检验及使用存在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起始材料菌株/毒株具有生物活性,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并具有复杂分子结构。

2)与其他生物技术生产一样,生产过程复杂,生物材料具有高变异性和潜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的危险。

最终产品不能灭菌处理,需要采用无菌工艺。

3)疫苗是复杂的大分子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具有隐蔽性,需要经专业技术检验。

4)疫苗生物学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需要通过对样本进行破坏性抽检,以推测整批生产质量。

5)疫苗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群,特别是婴幼儿童,需要进行大规模免疫接种,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因此必须对疫苗的生产和使用权过程进行控制,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包括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和一致性。

另外,疫苗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一条生产线通常只能生产一种配方的产品,导致生产的固定成本较大而产能有限。

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疫苗等特殊药品企业必须内部生产,不允许进行委托生产/CMO外包。

新版《疫苗法》同样规定,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具备疫苗生产能力,所以对疫苗企业自身的产业化能力要求较高。

(3)第三重门:疫苗监管要求更严苛——伤害的“无过错”赔偿原则疫苗伤害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疫苗本身安全性问题或接种环节失误而造成的伤害,一般各国都有明确的赔偿机制;另一种,伤害并不一定由疫苗本身或接种程序所致,即俗称“恶魔抽签”下的小概率疫苗伤害,大部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人性化的补偿机制,即“无过错原则”,并由生产企业、医保基金、商保等承担补偿,同时通过税负转嫁等方式,最终的承担主体仍然以疫苗生产企业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