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动因、策略及建议

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动因、策略及建议

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动因、策
略及建议
摘要: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但转型后的内部审计将在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让内部审计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成为必然,但受限于当下企业内部审计的种种现状,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之路充满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针对企业内部审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部审计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内部审计转型、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内部审计未来存在的合理性、作用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关键工具,面临着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海量交易、线上交易、实时交易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内部审计架构、内部审计手段已无法满足业务与管理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在风险管理、业务经营及内部控制中运用,使得内部审计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迫在眉睫。

一、传统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审计有效资源分散,产出效率较低
企业业务快速增长,项目种类和数量剧增及地域分布更广泛,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会变得较为分散,审计发现和成果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及共享,传统内部审计业务无法有效应对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数据整合技术落后,审计质量与效率失衡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审计业务不仅面临繁杂的财务数据,也包含大量复杂的业务数据。

传统内审进行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输出的效率较低,且难
以从多维度对企业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仅能表象化分析数据,审计效率及质量大大降低。

(三)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预警效果差
传统内部审计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主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发生一段时期后组织开展,不能及时跟进业务进程,无法即时进行风险评估,且缺乏量化的客观判断,起不到预警效果。

(四)审计覆盖面不足,难以形成全面意见
传统审计受人力、成分费用预算限制等限制,仅能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推断被审计主体的整体情况,而抽样式和局部式检查的审计抽样方法,容易出现遗漏风险事件,未能从全面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审计评价结论。

(五)缺乏统一流程,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面对横向专业分工跨度大,纵向层级多,业务多样且流程复杂的情况,传统内部审计缺乏系统机制对审计作业流程及方法进行规范,加上不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审计经验及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审计工作方法和流程的不统一,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综上,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势在必然。

二、数字化、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将以管理咨询为主要职能,走到业务前台发挥战略价值。

“管理咨询”职能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决策者的重视,内部审计相比外部专家,更熟悉企业环境、风控、资源、人员等情况,外部专家的大部分职能将逐步被企业内部审计专家替代;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将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战略职能。

(二)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将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预判准确性。

通过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分析方式进行多维度数据探索,快速准确定位风险点;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全量分析,使发现的问题更为广泛,识别的风险更加深入。

通过审计数字化转型,使原有的风险预判主要依靠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向可量化的客观判断转变,使风险预判结果更准确。

(三)大幅降低审计成本。

数字化、信息化内部审计的流程标准化、作业规范化、数据集成化、审计监控实时化等特性,通过跨数据结构、跨平台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高效数据流通,打通各业务壁垒,打破信息孤岛,减少大量手工处理工作,降低审计成本。

(四)加速全面审计模式。

数字化、信息化的内部审计不再拘泥于局部抽样数据,可以从全部数据入手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实现全面审计。

三、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困境
内部审计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几乎所有的审计部门都已开始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内部审计转型。

但是现实中,内部审计转型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离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业务在线化,管理闭环化、业务执行智能化,风险监控即时化”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不够重视,尤其是单位管理层没有真正重视内部审计转型工作。

内部审计转型在短期内不会影响企业绩效,由此导致大家缺乏对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没有全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2.没有统筹规划。

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并不仅仅是把审计工作搬到信息系统平台,而是将改变审计的对象、工具和方式,审计对象既聚焦于财务收支、业务系统或流程,又向全面风险管理内容延伸;审计工具逐步转变成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执行的智能化审计工具;审计方式从现场审计向“远程+ 现场”转变,从项目式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从集中化场景向集中与分散并行
转变,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审计成为常态。

没有统筹规划,上述任何
单一方面或其中几个方面改变都无法真正实现转型。

3.没有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内部审计思维。

审计模式的转变取决于审计思维
方式的变革,只有对数字化审计理念具有清晰的理解,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审计
的作用。

数字化审计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若仅停留在感性认
识上,没有在理性层面深刻认识数字化审计的重大意义,没有深入研究适配数字
化转型的审计工作,不能从数字化视角揭示风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则难以实现数字化时代内部审计的应有功能。

4.审计数据采集受限。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企业各部门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纷纷建立起各自的信息系统,由此产生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各种数据。

数据
作为审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采集的全面与否关系到审计信息化的成效。

由于相
关部门与内部审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导致内部审计人
员不能从其他部门及时采集审计数据及存在数据口径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审
计信息化水平。

5.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限。

审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
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现有情况来看,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处理数据等相
关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因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自身能力不足、对相关软件使
用率不高或使用效果不佳等专业胜任能力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内部审计数字化的
转型。

四、对策与建议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要实现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发
展中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在发展中提升能力、发展壮大。

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
不仅需要企业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审计工作平台,建立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
系统与审计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对审计人员观念革新、人才需求、审计组织设置、系统衔接、数据使用与信息整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实现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审计团队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思维的数字化转型,转换审计思维,促进业审融合。

传统的审计
思维虽然也强调逻辑的严密性,但是更多的关注放在定性的推论上,而数字化思
维要求我们要将所有的风险事项、制度流程、管控要点都能表达成一个规则函数,通过字段的比较来实现对风险的判断。

二是要做到团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审计作为一个跨业务、财务、技术、
算法的融合职能,不能寄希望培养一个全才,而是要做好混编团队的搭建,实现
财务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算法人员、数据人员的协同作战。

审计部门要
构建数据团队、建模团队、技术团队、资源协调团队、业财团队,通过混编团队
这种敏捷组织方式,形成财务、业务、数据、建模、系统人员的协同工作机制。

三是要做到工具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审计必须要求获取企业的结构化数据,而且要将能结构化的尽量全部结构化。

而企业信息的结构化处理不能靠人的手工
处理,必须要运用智能化工具,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四是要做到审计过程的数字化转型。

审计数字化不仅仅在于审计对象的数字化,审计问题的数字化,更在于审计项目的执行过程的数字化,通过量化审计过程,将操作流程结构化为数据字段,通过对这些执行过程的数据字段的分析、比较,来发现审计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对数字化审计的流程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实现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闭环化迭代。

作者简介:任晓君,女(1979.12-)汉族,山东潍坊,硕士,高级会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