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1.现代西方文论的时间和空间界定。

时间上,界定为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思想。

空间上,西方文论的“西方”主要指欧、美等地,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西方文论也包括俄罗斯的文论。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即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它的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3.现代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的内涵。

4.人本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庞德②表现主义文论。

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

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

萨特、海德格尔⑤解释学和接受理论。

姚斯5.科学主义文论具体有哪些?①形式主义文论、布拉格学派。

②语义学和新批评理论。

③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叙事学。

6.现代西方文论的两次转移是什么a.从作家到作品文本19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作家身上。

20世纪初文论,仍以作家为研究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即从以作家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作品研究为主。

b.从作品文本到读者接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时,也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

六七十年代,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兴起,文论研究的重点从作品文本转到读者接受上来。

7.现代西方文论的两个转向是什么a.非理性转向非理性转向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和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突出,超越了理性主义。

从理性到非理性,这就是“非理性转向”。

b.语言论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启迪,西方哲学逐渐由认识论轴心转向语言论轴心。

如果说认识论哲学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而语言论哲学则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它强调要先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语言论转向”主要体现在科学主义文论中。

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符号学,都从不同方面突出了语言论的中心地位。

8.现代西方文论的表现特点。

a.流派繁多。

b.更迭迅速。

c.许多流派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呈现复杂的关系。

9.现代西方文论(或人本主义文论)的开端是唯意志主义哲学、文艺美学。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时进入了高潮阶段,但其开端却是19世纪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美学。

近代人本主义思潮是以理性主义为主流,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把理性看成是衡量、认识和创造世界的最根本尺度。

在哲学和美学上,最先自觉地用“生命意志”来否定、取代“理性”的,就是唯意志主义。

唯意志主义:对传统的人本主义的理性本体论进行挑战,批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把生命意志规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和终极意义的显现,并把它作为整个宇宙、世界的本原,从而确立生命本体论在哲学上的中心地位,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10."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悲观主义人生论。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年)生命意志本体论叔本华对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一是“世界作为意志”。

首先,叔本华认为,全部客观世界或现象界都是表象世界。

世界是为主体而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叔本华把客观世界主体化、心理化,把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篡改成世界只是人的表象,这实际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其次,叔本华认为五彩缤纷的表象世界还只是表面的,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

意志的任何活动都体现为其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便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

对世界来说,整个世界的本原与本质是意志,意志的客体化或外化,才构成了纷纭复杂的表象世界。

直观主义认识论叔本华的直观主义认识论直接由意志本体论推演而来。

首先,他认为意志先于认识、高于认识,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的产物,是个体维持生存和传代的一种辅助工具或器械。

其次,认识又随意志客体化而由较高级别向最高级别发展。

直观认识虽低于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是由直观认识来的。

知识的根源不在理性,而是直观认识沉淀于理性的结果。

叔本华对直观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

叔本华认为,直观是“直接的了知”,而“直接的了知”也是一刹那间的工作,是突然的“领悟”。

它是一种超越感性与理性,却能直接、瞬间了知、把握对象因果性的主体之能力。

凡是纯粹由直观产生的事物,纯粹依直观而行事,便永无谬误,也不会为时代所推翻。

悲观主义人生论叔本华从生命意志本体论出发,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生命意志即盲目的无止境的、寻求生存、繁衍的欲望,而欲求的那种高度激烈性本身就已直接是痛苦的永久根源。

一切痛苦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未曾满足的和未被阻挠了的欲求。

因此,人生即痛苦。

摆脱痛苦,就要禁欲,分为三步:a.自愿放弃性欲。

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表现,性欲把痛苦推至无限。

b.否定痛苦。

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经过痛苦煎熬而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进入直观,清心寡欲,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

C.死亡灭绝。

寂灭的最高形式是绝食而死。

11."叔本华的美的形态——“三美”说:优美、壮美、媚美。

叔本华认为,审美的观审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

这两个方面在具体审美观审中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的特性而有所侧重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观审中形成的美的三种基本形态①优美(感):是指在观审中,认识的对象由于其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的代表,使主体不知不觉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从而进入到直观的状态。

优美(感)无需主体作什么努力,只靠对象本身就能轻而易举摆脱意志而达于直观,所以,客观因素占了主导地位。

②壮美(感):是指由于认识的对象与主体的意志存在某种敌对,因而只有靠主体有意的强制努力才能挣脱这种敌对关系而达到纯粹观赏状态。

壮美需要主体作出巨大努力才能挣脱意志而接纳对象、进入观审状态,是主观因素占了优势③媚美(感):媚美是“唤起鉴赏者的意志因而摧毁了纯粹的审美观赏”,它不是美的,而是反审美的。

“积极的”媚美:如绘画中的食物与人体,只有引起观赏者的食欲与肉欲,即纯感官刺激。

“消极的”媚美:则把“意志深恶痛绝的对象展示于鉴赏之前”,因而是令人作呕的、糟糕的(人妖、罂粟花)。

12."叔本华关于“艺术的功能——摆脱痛苦”的思想。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意志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因而人的痛苦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摆脱痛苦,只有使认识从服务于意志和充当作意志的工具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只有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槃,即死亡。

暂时的解脱之途只有依赖于艺术了。

因为艺术是以纯粹观审方式,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躲避为意志服务的劳役,挣脱意志的束缚,而达到主体与理念的水乳交融,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即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中,主体内心充满喜悦的美感,从而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忘怀于九霄云外。

但是,艺术摆脱人生痛苦的功能不是无限的、永恒的,而是有限的、暂时的。

因为,观审状态对于主体来说,一般都是偶然的、暂时的。

意志和痛苦如同如来佛的巨手一样,是人类永远跳不出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

而艺术也就被看作是人类自觉走向死亡、灭绝途中所迈出的一小步。

叔本华的艺术观不但是彻底非理性主义的,而且浸透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13."尼采的作品著作有哪些?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内涵a.1870—1876年,受叔本华影响较大的时期,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1871年);b.受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影响的思想发展时期,代表作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年)、《朝霞》(1881年);c.独创时期,“强力意志”思想趋于成熟,主要著作有《快乐的知识》(1882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5年)、《强力意志》(1895年出)。

在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分别象征着宇宙、自然、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原始力量。

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幻觉力量;酒神则表现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的力量。

尼采用梦和醉这两种人的心理现象来比喻日神与酒神两种力量,认为日神展示为“梦”的幻境和美的形象,而酒神则借“醉”态体现为激情的狂烈、高涨和忘我境界。

代表日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造型艺术,因为日神是梦的艺术世界,是梦象与外观的美,而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所以,日神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

表酒神精神的典型艺术是非造型的音乐艺术。

“酒神音乐家完全没有形象,他是原始痛苦本身及其原始回响”。

酒神艺术侧重于听觉内心的鼓荡。

14."尼采的“强力意志”的内涵。

强力意志是生命意志,但不是求生命的意志,而是求强力的意志,是求扩展和超越的意志。

求强力正是意志之本质。

人的一切(肉体与精神)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与产物。

强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奴仆和主子的意志……全部的自然、人类、宇宙的历史内容和过程都是由强力意志的强弱矛盾与冲突构成的。

15."象征主义概念和内涵和代表人物。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

19世纪西方文学随着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的逐渐衰落,象征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象征主义”概念的提出是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

他于1886年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正式用“象征主义诗人”来概括法国这批新潮诗人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美。

他们同时也是前期象征主义诗论的主要代表。

后期象征主义诗潮再度兴起,20世纪初从法国扩及欧美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莱里,英国的叶芝、西蒙斯等波德莱尔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人的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和、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16."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的“音乐化”内涵及其理解。

对于象征主义诗歌的界定,瓦莱里同其前辈及同时代人不一样,既不同于“应和”论,也不同于“暗示”和“神秘”论,而是独特的“音乐化”论。

在他看来,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