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坏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手段,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灵活地进行,因为学生、班级、学校以及相应的社会环境各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灵活地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否则,生搬硬套某些原理无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2.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上课同样上得很好,所以学不学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关系。
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有些老教师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却可以做好教学工作,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的结果。
老教师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轻松应对.但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耗费时间长,见效慢,如果所有教师都用这种方法来开展工作,将会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极大的作用。
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此外,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3)教师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4)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本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弥补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乏。
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当将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并且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当中。
经验丰富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备他人借鉴。
因此,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是必备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3.阐述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式。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在学与教的五种要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由于学校教育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3)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例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学习过程特点等,而且必须通过学习过程而起作用,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不断地做出改变。
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学与教的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
4.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心理学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必基本显现。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内容和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行为、认知和人本主义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学科研究越来越注重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指导。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心里发展及个别差异5.试述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
(3)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儿童发展的先后顺序开展教育工作。
(4)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
(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
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实际观察学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
6.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为什么?(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
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其接受坏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7.华生说:“给我—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试分析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1)这是行为主义者们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华生,他主张环境决定论在华生的眼中,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
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
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2)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
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
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3)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育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
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地被塑造地位上。
8.试论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