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历史唯物主义考向一价值观与价值创造【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一百年来,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由此可见()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③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价值追求④坚守人民立场是青年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根本立足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试题解析】①: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表明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前提,①符合题意。
②: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青年要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只有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②错误。
③:我们应该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③错误。
④:“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事业”,表明坚守人民立场是青年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根本立足点,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命题意图】背景素材: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考点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得分要点】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方法论要求: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正确价值观的标准(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和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向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母题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牺牲前留下的铮铮誓言;夏明翰视死如归,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王进喜崇高人生的写照;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献出年轻生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下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奋斗牺牲,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的无限忠诚。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之所以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掌握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以人民为标尺,答好人民的考卷,真正做到了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满足人民的关切、期待,深人群众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试题解析】第一步:审设问。
(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回答为什么能这类问题可用定点法,具体可按定点、联系、梳理、作答四个环节完成。
第二步:审材料。
(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设问要求群众观点。
→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有效信息②:关心掌握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可联系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效信息③:以人民为标尺,答好人民的考卷。
→可得出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有效信息④: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
→可得出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有效信息⑤:带领人民群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可得出相信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命题意图】背景素材: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考点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理想信念、群众观点等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得分要点】得分点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得分点②: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分析材料。
得分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分析材料。
得分点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分析材料。
得分点⑤: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分析材料。
1.(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不定期的、适时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程序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国家大约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改革周期,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①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②是在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是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④是社会存在基础上作出的正确价值选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不定期的、适时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程序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国家大约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改革周期,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基础上作出的正确价值选择;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不符合题意。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M村建立履约评议会制度,对村民履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评定;建立“红黑榜”制度,“红榜”对村民规范建房、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等文明行为进行表彰,“黑榜”对乱搭滥建、不讲卫生、不务正业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激发广大群众“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
这些做法()①将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增强乡村治理效能②坚持了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③是乡村自治与德治相融合的一种实践创新④大幅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③:M村建立履约评议会制度,对村民履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评定;建立“红黑榜”制度,“红榜”对村民规范建房、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等文明行为进行表彰,“黑榜”对乱搭滥建、不讲卫生、不务正业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激发广大群众“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
这些做法将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增强乡村治理效能,是乡村自治与德治相融合的一种实践创新;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涉及坚持了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②不合题意。
④:大幅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观点夸大了材料中做法的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2·青海西宁·二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息,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这启示我们()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价值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材料强调了为民着想,但没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排除。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
③④: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话,可以看出,他牢记人民,为民着想,不断为人民的幸福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息、“必行之”,这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价值选择,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2022·内蒙古·海拉尔第二中学模拟预测)202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