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保护国家重要档案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展开阐述。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在档案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其实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多集中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初步实现,并且基本都是由国外引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具有较强的借鉴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也逐步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11年,《全国档案数字化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出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向。
到了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国家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规定》、《国家档案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正案》等文件,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撑。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在过去几年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成效较为显著。
各级各类档案馆累计建设数字档案库、数字展厅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超过2000个,累计采集电子文件、微缩胶片、影像和
音频等数字资源数亿件,充分保护和利用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一些地方档案局还积极推进档案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档案信息。
在档案信息化技术方面,各地档案机构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摆脱了依赖传统存储介质及技术手段的“档案孤岛”。
以“数字图书馆+”为特点的档
案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智能分类+”为特点的档案智能分析
服务等新兴档案信息化产品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和服务效率,也为公众和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和参考。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建设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
化建设的支出科技创新水平、数字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商业化服务程度等方面的状况还有待提高。
(2)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由于数字化技术高度
开放、互联网环境风险较大,需要建设较为严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一些地方档案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采购基础设施、单纯数字化等较为低层次的阶段,无法对档案资源有效进行利用和管理。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应具有以下特点:
(1)合理制定发展目标。
要制定科学目标并进行分类规划,明确不同类型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进度。
(2)建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关键部件的维护保养,应采取细化管理制度、资源开发维护计划和人员岗位职责清单等制度建设。
(3)加强档案资源安全管理。
应加大投入,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加强网站安全、数据备份等保障工作,确保档案资源的存储、传输、调用和使用安全可靠。
(4)推进行业智能化升级。
通过数字技术的程度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符合行业和业务领域要求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智能档案的建立和大规模人机交互。
(5)大力推广数字化知识普及。
针对普通公众存在的档案信息化不足和数字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问题,大力推行档案数字资源教育普及和应用培训,提升公众数字档案应用和资源管理能力,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档案知识的有效传递。
五、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对于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保护档案资源、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们应该根据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制定出更具包容性和未来可持续性的规划,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档案资源的需求。